風雲人物 晚清历史转型社会的摩登人物...

晚清历史转型社会的摩登人物

【新三才首发】不经意间翻开近代史藏书,看带晚清王朝近代社会转型的人物,不由得感慨万千。回顾中国的近代历史不经意间发现在当时,中华民族的独立知识份子,在转型社会中曾经有过艰难的抉择。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起步很晚,而且曾经长期中断,迄今为止,我们也不敢轻易断言,转型已经完成。

张謇

有时我常常在想,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开始于戊戌变法前后,主要以这四个人为标志:第一个人是张謇,他在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那年中状元时已经41岁。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在故乡江苏南通开始实业救国生涯,当戊戌变法之时,他筹办大生纱厂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第二年,在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的纱厂终于开机生产了。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的排行中“商”仍居末位的的时代,一个状元要以翰林身份去走一条前无古人的实业家道路,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蔡元培

第二个人是蔡元培,1892年他26岁那年中进士,他虽然认同维新变革的思想,却不赞同康有为浮急的做法,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如此深,不在根本上培养人才入手,企望靠几道上谕一举解决问题,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戊戌变法失败,他并未被牵连,但他在当年9月毅然离开了翰林院,辞官南下,选择教育救国之路,先是在绍兴,后来辗转到上海,开始他的近代办学事业,他成为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不是偶然的。

张元济

第三个人是张元济,和蔡元培同是浙江人,同一年的进士,戊戌变法的百日间,他曾受到光绪帝的亲自召见。变法失败,他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只身南下另谋出路。他有一个好母亲,在他受挫之时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儿啊,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几年后,他在得风气之先的上海进入出版业,把商务印书馆办成了中国出版业大佬。在出版这个全新的领域呼风唤雨,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直到今天商务出版社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他们之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着深刻影响的就是汪康年,他和蔡元培、张元济都是1889年同科的举人,1894年获“同进士出身”的资格,他一生走的是一条报人的道路,从1896年创办影响过一个时代的《时务报》到后来的《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他以自己办报的实践深深地介入了晚清中国。以他们为标志,这些都有科举功名、拥有状元翰林身份的传统读书人,终于告别“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千年老路,在实业、教育、出版、新闻等不同层面,开创出各自的新事业,不再挤在从政这条独木桥上,不再以做官为唯一目标,在他们多元的选择背后是近代初露的曙光。他们走的道路已经偏离了朝廷这个重心,围绕他们这些人和他们的事业,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之外的重心开始出现。

可以想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这些人物在幽暗的长夜里冒出头来,脑后一样拖着长辫,嘴里说着子曰诗云,他们不懂外语,当时还没有看到过更辽阔的外部世界,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摩登人物,他们是历史的“新人”,他们的登场才真正意味着近代史在中国的展开。虽然他们手无寸铁,但他们都是创造历史的人,他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做人模式,他们提供的是新的价值,他们的追求在儒家学说、八股文和诗词歌赋之外。有了他们,其他读书人就有了可以效仿的参照系,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新的风气,社会进步主要是一种风气的影响,而风气的形成靠的是个别具体的、活生生的摩登人物作出的示范。一百多年前,无论怎么评价他们拖着长辫在那块土地上办工厂、办学校、做社会事业的贡献都不会过分,他们影响的又何止是一代人。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