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 古诗词的“灵魂” (图)

古诗词的“灵魂” (图)

 
【新三才首发】中国人喜欢唐诗宋词,因为那是中国人的根。从骨子里就存在的东西。不管一篇古诗词有多少字,都有一个灵魂存在,那就是作者本身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是诗词意境的根本。如何去欣赏唐诗宋词的意境,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入手,都是有道理的。所谓殊途同归,也许这就是中国古文化的特点。
 
有一个成语叫“画龙点睛”,是指画的龙一旦点了睛就会飞走,后来就把一件东西的最精华最关键的东西称为“睛”。文章也是,每一首诗词都有它的睛,也许是一个字,也许是一个词。这个“睛”就是作者的灵魂,文章的灵魂。
 
要想感受诗词的意境,就要找到它的“睛”。这就是欣赏古诗词的诀窍。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诗词往往很多都是凄凉的,是一个“灵魂”在黑夜里独自落泪忧伤。
 
例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文只有二十三个字,已经够精简了。但真正点睛的却只有一个字——“独”。所表现的是那种孤独,没有知音的苦。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去掉这一个字,全诗马上索然无味。这个“独”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作者自己。
 
再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的睛是“肯”字。很多解释上说此诗是李清照在讽刺他的丈夫赵明成的软弱和贪生怕死。我倒不这么认为。在夫权社会,要嫁夫随父的,所以赵明成过江南下,她必须要跟着的。李清照在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如果是男儿身,她一定不会过江南下的,她要以项羽为榜样的。不过不行,过又不“肯”。一个“肯”字,写明了李清照的全部心思。这篇文章的灵魂就是这个不肯,也是作者的真实心境的表现。
 
再者还有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诗的睛是一个“悲”字,在陆游看来,自己的生死是小,国家的统一是大,人生最悲的不是功名也不是利禄,更不是死亡,而是国家的统一。陆游所悲的就是国家不能统一。一个“悲”,点明了民族的悲剧,人生的悲剧,陆游的悲剧。
 
诗词不管多少字,一般都是为了描写和显示作者的心境做铺垫的,一旦铺垫好了,就会将作者的灵魂放进去,就是这个“睛”。
 
正确的欣赏方法,会发现作者的真正意图,写作的目地。会发现别有洞天,会发现古诗词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个人无论多大的体型。她的灵魂就在大脑;一首诗词无论多少字,她的灵魂只在它的“睛”上。
 
附录:提供几首诗的“睛”,仅供参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是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是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是睛。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悔”是睛。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涕”是睛。
 
仅举几例,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新三才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責任編輯:新遠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