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 古代建築之庭院(图)

古代建築之庭院(图)

 

【新三才网讯】「建築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個以建築物為描繪對象的獨立門類,其以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真實記錄了中國歷代不同的建築面貌和審美風格,既為後人保留了豐富的建築學和建築藝術史料,同時也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有許多早已逝去的建築到今天還可以在建築畫中找尋到,因此它們也成為古蹟維修、重建和保育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建築畫大概就是建築設計圖。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滅六國後,專門派人將這些國家都城裡的宮殿畫下來,再集中仿建在秦國首都咸陽。這些宮殿圖樣被認為是中國建築畫的發端。到了隋唐時期,描繪殿宇宮闕的建築畫已經非常盛行,繪畫技巧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雖然當時的畫作因年代久遠而湮滅,但在敦煌石窟和一些唐代墓葬的壁畫中,仍可見到早期建築畫的遺跡。陝西乾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就有一幅大型建築畫《闕樓圖》,從中可推想那個年代建築畫的大致情形。

 

現存的古代建築畫所描繪的多為宮殿、寺院、園林、民居、陵寢及亭、台、樓、閣、塔、橋樑等等,表現形式主要分為借助「界尺」、「界筆」繪製的「界畫」和徒手隨意創作的「意筆畫」兩大類。「界尺」相當於現在的繪圖尺,「界筆」則是為與「界尺」相配合而專門設計的,是描繪直線不可或缺的工具。因為古人作畫用的毛筆柔軟、富彈性,飽含墨汁後更無法直接靠在「界尺」上,而不依靠「界尺」又很難畫出筆直的墨線條,於是就要利用「界筆」上一個半圓形的筆套,毛筆放入套裡,只露出毫尖,作畫時將套入毛筆的筆套靠在「界尺」上移動,並用露出毫尖的長短來調節線條粗細,就可以畫出既挺直又對稱的墨線了。

 

北宋時期,隨著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建築畫的題材也更趨多樣化,開始出現市井生活和民居建築,表現技巧也趨成熟,至南宋時達到高峰。今年六、七月間在香港藝術館「國之重寶」展覽上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品——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家以鳥瞰和多視點,描繪了當年東京汴梁的各種建築物,包括有農舍、店舖、茶坊、酒肆、腳店、城樓、寺觀、公廨等等,畫法工筆與寫意兼及,既有界尺畫成的部分,也有徒手寫就的地方。它使我們對先人在近千年前所創造的建築藝術瑰寶有更形象和真切的親身體驗。

 

從元代開始,建築畫時興以墨線白描界畫為特徵,有許多佳作留存至今。但是,由於千百年來陳腐的傳統觀念作祟,科學技術和匠工技藝在中國歷朝歷代始終被認為是雕蟲小技而未取得應有的地位,講求「中規矩,合法度」的界筆建築畫因與建築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與文人審美趣味相悖,到了明代更被視為是「梓人匠氏之作」而備受攻訐,日漸式微。代之而興起的是隨意自由、不拘泥於繩墨的「意筆樓閣畫」,成為明代建築畫的一大特色,唐寅所繪《沛台實景圖》是其中的表表者。圖中「沛台」是位於沛縣的「歌風台」古蹟,因漢高祖劉邦在此酒酣擊築、「自為大風之歌」而得名。

 

進入清代後,建築畫又有新發展,沉寂了數百年的「界畫」再度復興,更形成一種華麗精緻的畫風,加上受「西學東漸」之風的影響,傳統建築畫吸收了西洋的透視畫法和寫實風格,使畫中的建築物描繪得更加準確、逼真,立體感增強,更加精美。這一時期的建築畫,無論是數量還是藝術水準,都創下了建築畫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紀錄。我們在《弘曆閱孔雀開屏圖》中可以看到這種「中西合璧」的繪畫風格,此畫描繪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裡觀賞孔雀開屏的情形,今天再來仔細欣賞,能使人對這座已成廢墟的「萬園之園」產生無盡的遐想與追思。這或許就是古畫留影的另一種意境和效果吧。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