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 寶相莊嚴:明清金銅佛像鑒藏...

寶相莊嚴:明清金銅佛像鑒藏(图)

【新三才首发】中國佛教藝術在美術史上可謂冠絕千古,標程百代,擁有不朽的地位。而金銅佛像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最為突出的一類。

金銅佛像俗稱「鎏金銅佛造像」,是以青銅佛像為胎體,外面塗抹金汞相溶的金泥,加熱之後使汞蒸發,剩下金附在銅胎上,俗稱「鎏金」,然後加以打磨、刻線而成。由於材質珍貴,製作不易等因素,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多供奉於宮廷、寺廟或善信者之佛堂。

常見的金銅佛像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度母等。金銅佛像主要有漢式和藏傳兩種。漢式佛像特徵分明,既顯莊嚴儀態,又具民間情趣。藏傳佛像造型豐富奇特,工藝精湛。

 FoXiang122

這件清乾隆文殊菩薩坐像也是典型的清代金銅佛像。菩薩頭戴五葉寶冠,雙目微閉,神情慈悲祥和。雙手打手印,猶如在與眾生說法。整件作品造型精美,做工精良,堪稱上品。

此尊18世紀銅鎏金度母像為藏傳(密宗)金銅佛像代表之作。

度母的全稱為「聖救度佛母」,佛教密宗認為度母為觀世音菩薩的眼淚變化出的菩薩,共有二十一相。此尊度母像,頭帶五佛冠,面部表情慈祥可親,雙眼微閉,嘴角微帶笑意,袒露上身,肩披陂帛,裝飾瓔珞、釧鐲等。雙手牽蓮枝,在雙肩上的蓮花正盛開,右手置膝上結一手印,左手置胸前結另一手印。右腳下垂,在蓮花座前踩一朵蓮花,左腳單盤,坐於蓮花座上。

整尊佛像造型端莊勻稱,注重寫實技法,技術上精益求精,其工藝水平達到了清代金銅佛像最高峰。

金銅佛像的歷史發展

早在東漢、三國時期,佛教造像藝術與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較具規模的佛教造像。隋朝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唐代達到頂峰,此時的造像充份體現出大唐盛世雍容大度的氣派,成為中國佛像雕塑的黃金時代。宋、元時期以菩薩像居多。

明朝開始,由於寺廟廣建和民間供奉的需要,金銅佛像的需量大增。再加上朝廷佈施給青海、西藏、蒙古等宗教領袖的需要,就使得藏傳金銅佛像也得以迅速發展。同時,西藏地區也不斷向漢地皇室進貢藏地金銅佛像,使得漢藏兩地的金銅佛像藝術得到廣泛的交流和完美的融合,在明朝永樂和宣德年間達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永宣金銅佛像」,它代表了明朝最高的金銅佛像水平。

清康熙、乾隆兩朝宮廷官式造像顯示出清代金銅佛像的最高成就。尤其乾隆皇帝極度重視佛教造像藝術,廣建寺廟佛樓,大事施造佛像,並在宮廷中設立專事造像的地方,親自參與造像圖樣的設計,審查蠟樣並監督造像的全過程,還邀請三世章嘉國師、二世土觀活佛等高僧作顧問指導參與其中。

金銅佛像的鑒定

收藏金銅佛像離不開鑒定。在鑒定金銅佛像時首先要為造像正確定名。通過看佛像的手印、坐姿、坐騎,便可分清是佛、是菩薩,還是護法或祖師,並可知是哪尊佛、菩薩等。因為這些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然後再看造像的面相、體型以及裝飾。因為這些每個時期都是不同的。其後,要看細部和裝飾。例如,明代的蓮花座和清代在裝飾上有所不同。明代蓮花瓣精細而長,清代則顯得粗壯。還有看材料和質地也是非常重要的。銅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紅銅和黃銅。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用黃銅,澄黃亮麗。

而受尼泊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則多用紅銅,鎏金並鑲嵌寶石。漢地造像用料特考究,尤其康熙、乾隆時期的造像,一上手特別沉穩。最後還要看款記,一般最多見的有「大明永樂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大清乾隆年制」三種。

辨別真偽也是鑒定金銅佛像最重要的一部份。金銅佛像在造假上主要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

翻模製造。這樣造出的佛像整體看上去很像真品,但稍加注意其臉部、衣褶等細部,特別是手指、腳趾,就會發現細部處理很粗糙,而且模糊,手指生硬,衣紋細部交待不清等。這是因為在翻模製造過程中必然不能完全再現細部,翻鑄以後還要施以再加工打磨等工藝。主要是古代藝匠多虔誠信仰神佛,現代一般人無法企及的。現代翻制者多不真正信仰神佛,為謀利又缺乏藝術修養,急功近利,所以偽作總是無法與原作相比。

還有工藝上的本質區別,由於古代鑄造技術高超,佛像的壁較薄,再經過長時間的氧化腐蝕,致使器物的份量減輕。正因為壁薄,所以用手敲擊的聲音比較清脆而微覺細膩。作偽的金銅佛像一般都比較重,原因之一是因為製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隨意鑄成。另一原因則是因為存世時間短,器物還未自然氧化腐蝕,因此份量偏重。用手去敲碰這樣的作品,銅聲混濁。但有的仿品澆鑄的胎型過薄,份量過輕,給人一種失重的感覺。古代匠人憑借其長期的操作經驗,特別注重佛像的比例和陳設,一般下重上輕,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傾,製作者也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份量,或者用背光稍作後拱來校正器物的重心。但是有些仿品不是做得十分單薄,就是過於平均。如果用手去敲碰,銅聲脆而散,甚至有小小的震動感。還有﹐古代用水銀法鎏金,色澤沉穩厚實,現代用電鍍法鎏金,色不自然。

(二)

以真品為範本重新製造的仿製銅像。一般多以發現的佛像為範本,重新作模仿製。作偽者僅根據平面照片複製,其他角度造型無法參考,也會出現擅自改動局部紋飾等情況。應該說這種仿製品比真品翻模更容易鑒別真偽。

(三)

按傳統的技藝製造佛像。這種作偽與上述作偽動機有區別,例如尼泊爾、西藏地區製作佛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按照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傳統手法忠實地製作著。製作者並不是有意模仿古佛像作偽以騙人,主要為了給人供奉,因為製作佛像、法器、繪製唐卡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格式、對佛像各部位的比例、衣飾、身相、持物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所以這些藝匠們製出的佛像,有的與明清時代的銅佛在外形上可說是幾乎沒有差別。

(四)

「移花接木」法造假。 其中包括:1. 將失落的殘件重新拼裝。例如,明朝座子結清朝佛像。2. 真品加偽款。如將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來提高身價。

金銅佛像在歷代都被視為珍品來收藏、供奉,但1949年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之後,中國文物開始遭受空前破壞,金銅佛像也難逃此劫。當時,一尊明清鎦金銅佛像的國家收購價約六元人民幣,後來金銅佛像甚至還被砸碎後論斤稱兩。尤其從1958年至1960年,以「大煉鋼鐵」為借口,中共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收繳金屬製品,對所謂的「反革命分子」家庭及「反動分子」家庭,以沒收充公為名掠去一切財產,甚至許多廟宇的佛像也難逃此劫。

以西藏拉卜楞寺為例,1958年冬,以「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為名,將供在釋迦牟尼佛殿內的質為金銅的巨型釋迦牟尼塑像,切割成很多小塊後,運往中國蘭州,該佛像有四層樓高,據當時親眼目睹者稱:僅該佛像頭部被砸碎的金銅碎片就裝滿了中共的一「解放牌」卡車(該車載重量為四噸)。當時在上海,還有人在某一煉鋼場親眼看到上千的金銅佛像被熔煉。而今,香港佳士得將拍賣15尊明清金銅佛像,估價總價值為1.3億港元(約 1800萬美金)。如此對比,不由欷噓痛心。

【新三才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