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韓德爾神劇欣賞- 彌賽亞─...

韓德爾神劇欣賞- 彌賽亞──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George Frideric Handel (23 February 1685 – 14 April 1759)

{mp3}Music/Traditional/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mp3}

 

All

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we have turned every one to his own way. And the Lord hath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Isaiah 53:6]

 

古今中外最著名的神劇(Oratorio) <1>,當推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德國作曲家)的『彌賽亞』。其中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一曲,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合唱曲。每年聖誕節期間,歐美各大城市的教堂以及音樂廳,都會安排『彌賽亞』音樂會,儼然成為西方世界兩百多年來的傳統,於是,『彌賽亞』成了聖誕節期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然而,『彌賽亞』的劇本作家—Charles Jennes,原先是期望『彌賽亞』能在每年的復活節(Easter)前一週(亦即Passion Week 或是Holy Week)公演。因為基督的受難、殉道(救贖)與復活才是基督徒的信仰核心。而『彌賽亞』的內容,正是在闡揚這個信仰核心的意義。回顧『彌賽亞』在韓德爾在世時的演出(包括1742年,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的首演)大多是安排在復活節前一週演出。隨著歷史發展,聖誕節成了西方世界最大的節日,而『彌賽亞』也成了民間最流行的宗教慶典音樂,自然而然,『彌賽亞』與聖誕節就這樣永遠結合在一起了。

關於『彌賽亞』的樂譜,存在著一個非常奇特而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它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最終版本(definitive version)。因此,若是你去年在倫敦聽了『彌賽亞』全曲,今年在紐約聽到的『彌賽亞』全曲,其內容可能有些微差異,也可能有極大的差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原來韓德爾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生前每一次演出彌賽亞,都會根據當時演出團體(包括樂團、合唱團與獨唱者)的狀況,來修改樂譜,以便適應某一特殊場合的演出。韓德爾從來無意決定哪一個演出版本才是所謂的“definitive version”。或許正因為它的演出版本,有很大的自由度,才成了炙手可熱的宗教節慶音樂。不過『彌賽亞』能夠歷久彌新,永遠經得起時代考驗,還是得歸功於韓德爾與Charles Jennes(劇本作家)的神來之筆,共同創造出如此生動而震撼人心的音樂傑作。

『彌賽亞』不同於傳統的神劇,也不同於受難曲(Passion Music)<2>,它的戲劇性成分大幅減少了,而音樂與歌詞共同形成一個令人沈思冥想的架構。因此,『彌賽亞』不算是典型的韓德爾神劇,它不像一般的神劇,在述說某些神話或聖經故事,而是一系列的沈思冥想,從舊約的預言,到耶穌的誕生、受難、殉道(救贖)、復活與最後勝利等一系列的沈思冥想,正好闡明了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思想。

『彌賽亞』全曲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份立即架構起舊約的預言。宣告耶穌的誕生也是引用舊約聖經的詞句〝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緊接著就引用新約聖經裏關於牧羊人的敘述,這部分以緩和的沈思冥想作終結,沈思著耶穌帶給世人全新的平和境界:“He shall feed his flock”.

第二部分開場,如畫似的描述基督受難記。其中一首詠歎調〝He was despised〞仍是引用舊約Isaiah的詞句來強調基督一切作為正好履行了舊約的預言。甚至於基督肉身的死亡以及到達天堂,都是引用舊約的預言詞句;只有在〝Their sound is gone out〞是引用新約聖經中的使徒書(Epistle)與羅馬人書(Romans)的詞句。至於最有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亞」〝Hallelujah〞,展現基督最終勝利的的偉大景象,則是引用新約啟示錄(Revelation)的詞句。

第三部分經常被描述成是讚美基督復活的頌歌,其實較正確的描述應該是:第三部分在肯定基督未來回返人世的現象,也就是充滿榮耀的第二次回返。女高音獨唱〝My Redeemer liveth…and shall stand at the latter day upon the earth〞正是宣告這樣的主旨。男低音獨唱則唱出最後審判日(the Day of Judgment)〝the dead shall be raised incorruptible〞。而其中一首二重唱則引用新約哥林多書(Corinthians)中的詞句,來讚美死亡已經被征服打敗的事實。最後的讚美詩大合唱,則再度引用新約啟示錄中的詞句,描繪羔羊(耶穌基督)永恆地坐在天堂寶座上。

        既然『彌賽亞』自韓德爾在世時一直到今天,都廣受歡迎,經常被演出,那麼它的演出型態如何隨歷史發展而演變,是頗值得玩味的。從十八世紀末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是以大編制型態演出。尤其到了19世紀中葉,所有管樂器都已經改良進化成了現代的管樂器,因此用浪漫樂派的管弦樂配器法來重新為『彌賽亞』編曲,不僅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而且參與演出的人數也無限制地擴充,似乎期望在演出『彌賽亞』時,樂聲可以震天動地。例如,1869在波士頓的演出,竟然採用一萬人的合唱團以及五百人的樂團。這樣漫無止境的擴充演出,會不會破壞曲子的聲部平衡?樂曲的藝術性會不會因此而削減?經由二十世紀音樂學者的努力研究,使我們對18世紀的管弦樂團有了較正確的認識,因此對18世紀的音樂也有了較深入的瞭解。許多音樂學者都提倡要回歸韓德爾時代的演出傳統。然而,『彌賽亞』早已成為合唱活動的象徵,社區合唱團把演唱『彌賽亞』當成是他們最重要的活動,甚至於變成了社區精神象徵。『彌賽亞』已經使合唱活動平民化,合唱團也不再是貴族的專利。這現象正好與維多利亞時代努力普及教育與改善勞工生活水準完全契合,難怪那些想要推翻『彌賽亞』日久形成的演奏習性(performance practice)而回歸到巴洛克時期演奏習性的嘗試,總會遭到很大的阻力。

二十世紀的音樂學者仍不斷努力研究巴洛克時期的演奏習性(Baroque performance practice),對於當時裝飾音演奏法、強弱表現、弦樂器弓法、以及巴洛克樂器都作了詳盡研究,而極力提倡回歸巴洛克時期的演奏習性(包括使用巴洛克時期的樂器)來演奏『彌賽亞』,合唱團人數也必須減少以求得完美的聲部平衡。雖然,『彌賽亞』並沒有最後定案的樂譜版本,但根據韓德爾生前指揮演奏『彌賽亞』的歷史記載,還是可以歸納出一部較符合韓德爾意圖的演奏版本,來重現韓德爾的聲響世界。暨大音樂欣賞室所收藏的CD,由賈迪納(John Eliot Gardiner)指揮演出,就是經過蒐集了音樂學者的研究成果後,企圖重現韓德爾意圖的傑出錄音。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完全抹煞大編制演奏版的價值,畢竟這類演奏型態也感動了好幾代的世人。作曲大師的傑作,往往可包容數種不同角度的詮釋法,我們也應同時尊重這些不同角度的詮釋法。

        合唱音樂在神劇中有很多種功能,它時常在適當時機出現於樂曲中,對於劇中事件發展作評論或反映,這可以避免太主觀、突兀地介入劇情,因為合唱團的演唱總是具有非個人性的、距離事件較遙遠的性質,其功能與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隊,非常類似。韓德爾擅長寫作合唱音樂的才能,在神劇創作中,展露無疑。一方面由於他的天賦異稟,而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努力鑽研吸收北德路德教派合唱音樂風格、南德天主教會合唱音樂風格以及英國合唱音樂傳統,而塑造了韓德爾個人的合唱音樂風格—其中最顯著而歷久彌新的特徵就是感情豐富而如詩如畫的音樂象徵表現法(musical symbolism,亦即用音樂來描繪歌詞)。例如,第二部分的合唱曲〝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此時,兩條旋律線在此分岔而行,來描繪〝gone astray〞);一個快速迂迴曲折的音型、從未離開原先出發點的蜿蜒樂段,用來描繪歌詞〝we have turned everyone to his own way〞裡的〝turned〞這個字。然後用一個頑固堅持的單音不斷反覆來描繪〝his own way〞。令人驚訝的是這段音樂的曲調竟然是改編自他先前創作的一首略顯輕浮的義大利二重唱曲調。事實上,『彌賽亞』中很多曲調,都是改編自他先前創作的歌劇。此外,〝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竟然也是採自那一首二重唱的另一部份,這段無憂無慮的急速曲調,就是在慶祝救世主的誕生;緊接著強而有力的、韓德爾式的、類似鐵鎚敲擊一般的樂段,正好敲擊在以下的歌詞上:〝Wonderful, Counselor, the Mighty God〞,頗富戲劇性。韓德爾就這樣隨心所欲的採用他先前創作的曲調,加以改編,而成為全新作品。事實證明,他的改編手法非常高明,很有效力也很貼切,真不愧是一代大師。

        『彌賽亞』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紀念碑,歷經兩個半世紀仍屹立不搖,繼續散發光茫。它的永恆價值在於:為信仰下了一個完美的音樂註腳、使合唱音樂平民化(社區化)、以及對後世的宗教音樂產生極深遠的影響。然而,欣賞者進入『彌賽亞』的音樂世界時,心靈受到無比滋潤,可能才是此曲對世人最大的貢獻。

 

 

<註一>神劇(Oratorio:一種大幅擴展的音樂戲劇,其劇本內容與歌詞內涵都是根據聖經題材(尤其是舊約聖經)或是根據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寫成。大部分的神劇,不需要舞台佈景、服裝、道具或動作表演,而是以音樂會的型式呈現。因此,演出時特別著重旁白與合唱團之全場參與。

 

<註二>受難曲(Passion music:一種大規模音樂作品,題材取自耶穌基督的受難、殉道與復活,尤其是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書(Four Evagelists)。演出型態與神劇雷同。最著名的Passion music,當推巴哈的馬太受難曲(St. Mathew Passion)與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