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盈盈考上大學時,她們全家都為此興奮不已。作為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們知道考上大學預示著他們的女兒將獲得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並且在社會等級的階梯上跨一大步。
但如今,21歲的蘇盈盈還不知道她能否邁出這一步。擁擠的北京人才市場裏,有10000名求職者競爭招聘崗位,當她環顧這一切時,她承認,家長的驕傲已經逐漸被憂慮所取代。“當我考上大學後,既高興又為家裏擔心,”她說,“我們並不富裕。我借錢上的大學。我只希望我能在畢業後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償還這些債務。”
中國今年有超過600萬的應屆畢業生,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還在苦苦地尋找工作。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蘇盈盈知道,形勢只會越來越嚴峻。
昨天,教育部警告說:“嚴峻的經濟形勢讓渴望得到一份合適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畢業生就業難)這個問題在經濟危機前就有了,既是中國成功的標誌,也是中國失敗的標誌,。畢業生就業問題報告的撰寫者,北京理工大學的楊東平教授說:“畢業生的人數增加得太快了——到2006年,人數已經是1999年的5倍了。勞動力市場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裏消化這麼大的供給增量。”
高等教育的膨脹反映了中國的抱負:世界工廠需要更多技術工人來升級產業鏈,擺脫大量廉價的生產。然而,高端職業還並不充足。官方資料顯示,近幾年來,還有400萬畢業生沒有找到他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真實的資料可能比這還要多,現在官方的資料是來源於各大學的上報。而學校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往往希望其資料能顯示出其學生們都能找到工作。
畢業生們如今還要和下崗人員競爭。劉靜說:“我參加過面試,但他們想要有經驗的人”。她已經花了6個月找工作了。“今年有更多的畢業生,所以每個崗位都有更多的競爭者。”
和蘇盈盈一樣,劉靜也來自農村家庭,她開始希望每個月能賺2000到3000元,以償還20000元的學費。但如今,每個月有1000元她就很滿足了。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經濟形勢的惡化相衝突。
直到1981年前,大學生還是由政府分配工作的,一些夢想當工程師的人有時會被分去當廚師或文員。但當他們的父母還在從事著政府分配的職業時,這些學生們卻成長在一個需要做出個人選擇的時代。他們期待著令人滿意的工作和高收入,很少人想離開城市或從事工資低微的教師行業。
22歲的郭慶本來沒必要來人才市場:他畢業後,在今年夏天已經找到一份設計行業的工作了。但他工作後不久就辭職了。“我之前找工作的時候太挑剔了。我覺得這也不合適,那也不合適。後來我意識到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心理問題”,他說,“我們的教育是理想主義的。但一旦踏上這個現實的世界,你需要意識到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是有一條鴻溝的。在你找工作的時候,需要現實一點。”
楊東平教授也認同中國需要改變。他說:“只有6%的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這大大低於很多發達國家。這毫無疑問是結構性問題。”
培養每名學生的投入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二,大量投資被轉移到建設新的大樓。楊教授表示,這意味著教育品質的下降和文科課程的過度膨脹,而需要大量資源的學科,例如工程學科,發展程度大大落後。
政府正在控制高等教育的膨脹速度,並承諾為求職提供更多的幫助。但很多今年的畢業生正在期待著政府更直接的幫助。周日,創紀錄地有77萬5000名報考者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比去年還要多1萬3000人——競爭的崗位僅僅有1萬3500個。
“我不指望能夠擊敗如此眾多的報考者”,一名畢業生告訴官方媒體。“但我不得不參加考試——因為我向近60家公司提交了簡歷,只有10家有回覆,沒有一家要和我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