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網訊】不要指望中國出手拯救全球經濟的衰退,至少短期內是如此。這並不是說中國蓄意逃避大國責任,也不是看衰中國的長期發展前景。過分期待中國能創造世界經濟的需求,最終可能只會產生失望,和導致與歐美產生貿易不平衡的摩擦。
世界銀行25日調低中國2009年的GDP增長預期,從9.2%降至7.5%。即使是7.5%的增長率也是過於樂觀的官方數字,非官方的GDP增長率估計僅為2%。
即使沒有當前的全球衰退,中國本身也早該出現周期性的經濟下滑。目前的全球因素,只是加劇了中國過去10年依賴出口增長的體制缺陷。北京最近宣布的刺激經濟計畫,雖然有助於抵銷出口增長和對內投資的大幅下跌,但體制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 時日。
投資方向是中國的主要問題。極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使多年來經濟成長迅猛,外匯盈餘巨大。但是,儲蓄率和投資方向,與中國日益擴大的收入鴻溝密切相關,消費者需求疲軟就體現收入差別問題。個人消費低到不足GDP的40%,表明刺激經濟的難度很大。還有中國的經驗已證明,投資不能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屬於浪 費。
中國的其他體制問題還有:
1.政府建築開支過高,有時甚至使用銀行貸款。
2.高檔住宅建設過多,超出高、中收入階層需求,致樓價大跌,而大多數低收入者住房的投資不足。
3.企業過分指望投機獲利。
4.因利率低和注重規模而不是回報,基本建設和能源密集型的產業投資過多。
5.針對高收入家庭的製造業投資過多,如汽車行業。儘管每百人僅有2人有車,但家庭收入的增長不足,使需求量遠遠趕不上產量。
6.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國內需求疲軟。高收入家庭更願把錢花在教育、健保和購買住房上,低收入家庭雖願消費,但作用有限。企業利潤占全國收入的比率急劇增高,也使國內消費問題加劇。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