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編譯首發】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標誌著始於2014年的俄烏戰爭的重大升級。此次入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之一。入侵導致雙方數十萬人傷亡,並造成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戰爭開始的六周內有430萬難民離開烏克蘭,另有71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
在過去的一年裡,大多數南半球國家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採取了審慎中立的立場。
在俄羅斯入侵鄰國主權國家後不久,印度在第一次要求結束俄羅斯攻勢的聯合國投票中投了棄權票——並在連續投票中保持這種模式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的政府採取了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中立政策,同時印度媒體基本上也與官方保持了一致。
戰爭初期,隨著俄羅斯軍隊在多條戰線上推進,印度全國上下的媒體新聞都集中在被困在烏克蘭的印度學生身上,將一場威脅國際體系的戰爭簡化為一個非常當地語系化的故事。新聞評論員更是採納了克里姆林宮關於俄羅斯被北約“冤枉”的談話要點。在印度輿論中,烏克蘭戰爭是“歐洲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印度必須注意自身利益。
烏克蘭戰爭一直是國際社會清算的時刻。俄羅斯入侵一年後,一個構造裂縫似乎將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分開。面對戰後世界秩序旨在避免的那種侵略和領土擴張主義,西方聯盟(也稱為全球北方)克服了競爭和敵對,以保持團結。
二戰結束70多年後,亞洲、非洲、中東和南美洲幾個“崛起”了幾十年的國家,已經基本登上了世界舞臺。這組國家的術語也一直在快速發展,從“欠發達國家 (ldcs)”演變為“發展中”,再到更容易接受的“全球南方”。
但這個集體代表什麼,並願意在國際舞臺上捍衛什麼,就更加模糊了。這不僅會給全球和平與穩定帶來麻煩,也會給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和理想帶來麻煩。
聯合國棄權、軍事演習和莫斯科訪問
在聯合國首次就烏克蘭戰爭進行投票時,全球南北立場的分歧變得明顯。
2022 年 3 月 2 日,當聯合國大會召開特別緊急會議,就譴責俄羅斯入侵的決議進行投票時,35 票棄權中包括了中國、印度、南非和塞內加爾等全球南方的一些主要成員. 一些國家——包括摩洛哥、委內瑞拉和衣索比亞——根本未參與投票,或投了棄權票。由於許多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與莫斯科有著歷史淵源,他們不願意選邊站。
儘管如此,該決議還是獲得了 141 個贊成票的一致通過。
到 2022 年 4 月 7 日,當聯合國大會聚集在一起就一項將俄羅斯踢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決議進行投票時,國際上對莫斯科行動的團結已經減弱。儘管在那不久之前出現了俄羅斯在基輔郊區布查屠殺平民的證據。
這次棄權從35票上升到58票,其中包括巴西。因此,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在內的金磚國家集團的所有國家。智庫專家發表論文質疑西方是否正在失去全球南方。
2022 年 2 月 24 日戰爭爆發時,當時的巴基斯坦領導人伊姆蘭·汗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當俄羅斯的軍隊進入烏克蘭時,汗宣稱這是屬於莫斯科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在世界紀念戰爭一周年之際,南非正在與俄羅斯和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2023年2 月 17 日至 27 日在誇祖魯-納塔爾省海岸外進行的演習稱為 Mosi,在南非語言茨瓦納語中意為“煙霧”,發出了普利托里亞宣佈中立的有力資訊。
畢竟不是那麼中立
烏克蘭戰爭爆發 12 個月後,專家表示,幾個全球南方國家的首都所支持的“中立”論點已被證明其實並不中立,而是更偏向於俄羅斯。
“在經濟方面,俄羅斯正受益於新德里和利雅德的政治決定,”前法國駐敘利亞大使、總部位於巴黎的蒙田研究所特別顧問蜜雪兒杜克洛斯說。
2022年10 月 5 日,歐洲正準備迎接寒冷的冬季。在歐洲正在著手減弱對俄羅斯能源的依靠時,沙烏地阿拉伯與歐佩克其他成員國卻一起削減了石油產量,推高能源價格,這無疑更有利於莫斯科。儘管美國總統喬·拜登通過訪問,試圖說服沙烏地阿拉伯增加石油產量,但該決定還是做出了。
“這使得一些全球南方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能夠購買價格更低的俄羅斯原油。這反過來又幫助俄羅斯為其在烏克蘭進行的代價高昂的軍事冒險提供資金,”杜克洛斯解釋說。
隨著俄羅斯大幅削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一些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球最大的南方國家。自戰爭開始以來,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創紀錄水準的石油,印度也這樣做了, 12 月份的進口量是一年前的33 倍之多。
語義和外交閃避
“全球南方”一詞一直備受爭議,但儘管其地理不準確,但仍被廣泛使用——例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穩居全球北方。聯合國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列出了 78 個國家,但有時將它們限定為“77 國集團和中國”。杜克洛斯說道,“在全球南方,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重要得多,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更大,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意味著西方不再能夠施加壓力。”
將中等強國納入全球南方大家庭有時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巧妙地逃避責任。
例如,在 2022 年 11 月的 COP27 氣候峰會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目前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碳排放國被免除責任,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它們不需要為氣候變化的損失支付貢獻發展基金。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極世界
雖然一些南半球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平等,但將這個多元化群體聯繫在一起的是對“多極”世界秩序的追求,以對抗西方的“單極霸權”。這也恰好是俄羅斯最喜歡的話題,隨著莫斯科試圖為明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辯護,這個話題變得更加響亮。
在下令入侵烏克蘭的幾周前,普京正在中國參加 2022 年冬季奧運會,正好趕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推進多極化”的必要性發表聯合聲明。
俄羅斯和中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已經成功阻止了十多項關於敘利亞的決議。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一直保持著瘋狂的外交攻勢,先後訪問了印度、中國和幾個非洲國家,包括南非、埃及、衣索比亞、馬里和蘇丹。在從普利托里亞到喀土穆的新聞發佈會上,他總是提到“建立多極世界秩序”。
多極化還是多帝國主義?
俄羅斯的論點未能說服活動家兼女權主義者卡維塔·克裡希南 (Kavita Krishnan)。50 歲的克裡希南是該党的中央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其婦女組織全印度進步婦女協會的秘書長達 20 多年。作為一名作家和直言不諱的女權活動家,她是媒體中的熟面孔,甚至登上了 BBC 的 2014 年100 名女性榜單。
克裡希南去年因對烏克蘭戰爭的分歧而辭去她在印度共產黨(馬列)解放黨的高級職位。在她辭去烏克蘭戰爭的職位幾個月後,這位政治活動家在一家領先的線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多極化”言論的批評,她指出,這已經變成了“專制者的戰鬥口號,這有助於將他們對民主的戰爭偽裝成對帝國主義的戰爭”。
作為終身左翼活動家,克裡希南對西方國家在歷史和當代所犯下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和佔領等錯誤行為並非視而不見。但她警告說,地區暴君的多極化會打壓反對派、少數民族、言論自由和其他自由民主價值觀。
“烏克蘭不是‘一極’。在南亞,印度是新興的‘一極’,而不是尼泊爾或孟加拉,”她解釋道。“多極一直意味著多帝國主義,現在意味著多專制,每個專制者都可以自由專制。”
她還駁斥了以下論點,即全球南方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的“中立”是冷戰時期不結盟運動的延伸,在該運動中,主要是後殖民國家拒絕與美國或蘇聯正式結盟。
“多極與不結盟有很大不同,不結盟在理論上是基於崇高的思想,而不是基於務實的、不道德的自身利益,”她解釋道。
重新參與和改變敘述
烏克蘭戰爭可能標誌著西方與全球南方分歧的轉捩點。但它並不是發生在 2022 年 2 月,而且一直在慢慢形成。東歐的衝突只是把它暴露了出來。杜克洛斯說“對我來說,當前這場危機的教訓是,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不再生活在同一個設想的世界中。”
從 2008 年格魯吉亞戰爭到2014 年吞併克裡米亞,面對西方的毫無作為,和逐漸強大的全球南方國家採取的所謂“中立”態度。杜克洛斯認為,現在到了需要正面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克裡希南說,“現在西方有機會重建尊重國際體系基本原則和至少與全球南方一些成員的個人權利的秩序,”他堅持說。“現在,這些國家中有很多都是專制的政府,那些國家的人民正在受苦。”提高人們對問題的理解是克裡希南退出政黨後的主要任務。她的文章“多極化,威權主義的咒語”現已被廣泛再版和分發。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反響熱烈。
在俄羅斯入侵周年紀念日之前,克裡希南接到烏克蘭東北部城市哈爾科夫一名婦女的電話,她正在將她的文章翻譯成烏克蘭語。
“聽到一位坐在哈爾科夫的女士正在翻譯我寫的東西,我感到謙卑和高興。我很高興我在世界各地與那些想要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世界的人們建立關係,”她說。“我正忙著告訴我在印度的朋友們,我們的殖民者來自大洋彼岸。在烏克蘭,莫斯科就像殖民地一樣,沒收糧食,讓人民挨餓。烏克蘭人正試圖阻止自己被重新殖民化,他們必須得到支持。”
(編譯:BOXING)
(文章來源:新三才編譯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