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干线 【影评】连环计《Argo》...

【影评】连环计《Argo》(救参任务)

有两部“冲奥”片,皆组成大卡司加名导,可惜失败在编剧太单薄。《报童》(The Paperboy)叙事观点杂沓,垃圾支节惨不忍睹。另一部《大师》(The Master),即使在静态中用心,变换角度拍照,集中人物表情,演员作的工夫都到位了,但是引不起观者心理共鸣。两片都还不如惊悚间谍片《救参任务》(Argo,或译亚果出任务/逃离德黑兰),它明摆着不弹“曲高和寡”音调,踏实地把复杂故事交代清楚,抓对了快的节拍,喂对了多数人之味口,票房不但大卖,说不定可有盈余问鼎“奥斯卡”。

这是部“爆料”片:卡特总统在位时(1977-81)为伊朗问题焦头烂额。1979年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勒维 国王被推翻后,流亡离国。没多久,民众虽则迎回旧的宗教领袖何梅尼 ,但是仍不满西方国家的包庇,高叫巴勒维 返家,接受人民审判。1979年11月,群众汹潮般冲进美国大使馆,把52名外交人员扣为人质。另外有6名机警的组员,匆忙把秘密文件塞入碎纸机,然后由边门出去,溜进加拿大使馆,等待国内的救援。

片名《Argo》相当古色古香,源自希腊神话,英雄取金羊毛的典故。主角是高富帅的阿佛列克(Ben Affleck),演个足智多谋的小诸葛 - CIA 的情报员孟德兹(Tony Mendez),奉命深入虎穴,拯救命悬旦夕的六个同胞。好莱坞电影《决战猩球》(浩劫余生,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带给他第一丝灵感,打算用演科幻片方式,来蒙骗对方。于是他拜访影城的化装师钱伯思 (John Chambers, John Goodman 饰),以及制片人石格(Lester Siegel, Alan Arkin 饰) 。这两人智囊团巧立名目,助孟德兹圆满达成任务。  

电影用对比法:一边巡回好莱坞片厂,真实的人物披上装扮,模拟假的情节,虚伪的世界。一边伊朗演假枪决,被囚禁的人质排成队,行刑队一阵枪响,发出空包弹。犯人倒地,崩溃号哭。逼真的残酷,发生在德黑兰疮痍之街,砂石卡车起重机,充成刑架吊死人。 美国国务院,中情局营救任务迫在眉睫。不见天日的六个人,有两对夫妻,各个都紧张地应对情势,频频抽烟,喝咖啡,调适心跳,随时逃进地下室。 唯一通伊朗官话(Farsi)的男子,是疑心病最重,不敢冒险的一个。  

孟德兹采取策略,先假造六本加国护照,李代桃僵。他也得寻找埃及,土耳其等沙漠地的背景,无中生有。宣传海报,广告,光怪陆离的造型,武器,全印刷成张,卷起拿去哄骗海关,和电影从业。伊朗的情治单位,小心翼翼侦查他的去处。他进入加拿大大使馆,好歹见着如惊弓之鸟的六个人,开始说服每一人,教导他们电影行话,相关知识。次日早晨,中型箱车带着“加拿大”籍电影“制作”群出发,探查外景。路途碰见反西方的伊朗人,疯狂地摇车,撞玻璃,阻碍他们前进。  

沙场演练进行的两天,也正是伊朗政府开家工厂,派成人跟孩子,紧锣密鼓地,将碎纸机碾成的纸条黏接起来,调查“六名失踪人口”。看到这里,真庆幸当时的科技不比现在,否则,许多的线索,今天根本变成搜证,漏洞也不算漏洞了。他们临上飞机那天,很不幸的,美国政府临时却取消了此项任务,因为如果被抓包,计划失败了,会成为国际笑柄,太丢不起人了!孟德兹 毅然决然违抗命令,也没知会参与分子,冒险进入机场,各个关卡,机场出入境,洛杉矶电脑资料即时连线,里应外合。  

有些情节逗得人谑笑两难:何梅尼 老人家的大头照震天骇地,两只铜铃大眼骨碌打转,又监视,又探照。有个镜头,把他双眼珠斜到最最右下角,睥睨过往路人,果然是个回教世界的老大哥!当时很多居民为了避难,被迫离开,猜猜那个始终冷眼旁观的女管家,最后取得签证,逃到哪个“安全”国家?(提示:后来跟美军打烂仗,如今还在消费美钞的国家)伊朗当地拍电影的,如此揶揄好莱坞,“你们又要拍陈腔滥调?什么不能融入西方的中东新娘吧?”  

发几枚马后炮:此片由库隆尼(George Clooney) 联合制作,上一段挖苦美国的桥段,显然挟带他的作风。一开始的小段纪录片,也暗示美, 伊之乱源,间接批评美国政客自讨苦吃:伊朗在53年时,深得人心的民选总理摩萨德(Mohammed Mossadegh, 1882-1967),因为要施行石油国有化,被英,美策画中情局推翻。根据记录,摩萨德 有远见,极可能引导该国日后的全面民主。伊斯兰世界的政,经,社也会受些影响。然而大势已去,英国石油公司从此失去优势;美国要善后,只有一再补破洞而已。这段秘辛,50年后总算公开。  


 

{flv}NewsVideos/20121119Argo11{/flv}

  出处–《东海电影部落格》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