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編譯首發】兔子和雞蛋長期以來一直是春季慶祝活動的一部分,作為新生命的象徵。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個說法:在復活節Easter這一天,一隻兔子會把五顏六色的巧克力蛋送到澳大利亞的許多家庭裡。
有沒有想過這個看似奇怪的傳統是如何形成的呢?
復活節(Easter),廣泛定義為紀念耶穌重生的節日,但從起源來說,復活節Easter產生於基督教之前。復活節最初是北半球的異教徒們慶祝春天的節日,異教徒們在這一天祭拜春天女神,慶祝太陽回歸、迎接春天的到來。而這天正好是春分前後。春分在天文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由赤道繼續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於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因此,春分既是“季節平分”,也是“晝夜平分”,在春分這天,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顯然,人們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自然的規律,並遵照這些規律生活。”
之後,隨著基督教的出現,人們逐漸將復活節與基督的復活聯繫在一起。在耶穌死後的最初幾個世紀裡,新基督教會的節日與古老的異教節日逐漸發生關聯。而以新生命和從冬天的寒冷中解脫為主題的復活節與耶穌在被釘在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都與復活戰勝了死亡有著明確的聯繫。因此西元 325 年,第一教會理事會—尼西亞理事會決定復活節應該在春分後第一個滿月之後的星期日舉行,這一天象徵著光明大過黑暗,更象徵著重生與希望。
也因此,復活節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具體日期每年都在變動,這就是復活節慶祝活動通常被稱為“移動盛宴”的原因。2023年的復活節為4月9日這天。
約翰內斯·格爾茨 (Johannes Gehrts) 的《奧斯塔拉》(Ostara) (1901)。舉行春季盛宴是為了紀念盎格魯-撒克遜女神 Eostre/Ostara。(維琪共用資源)
根據日爾曼民族傳說:春之女神Ostara救了一隻小鳥,但小鳥的翅膀受傷無法再飛,女神就把它變成了野兔,並讓這只兔子保留了原身會生蛋的能力。演變到後來,人們就認為復活兔是春天女神的化身,而復活蛋象徵重生。
用兔子和蛋來寓意重生也可以從文化符號的層面來理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認為:野兔和雞蛋象徵繁殖能力強盛。
到了中世紀,人們開始裝飾雞蛋,並在復活節 主日彌撒後食用雞蛋作為款待。
現在在波蘭等東歐國家依然保留這項傳統,“裝飾煮雞蛋或吹雞蛋的習俗仍然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民間習俗。”
在近代,隨著商業發展,人們更是將復活節的各種流行象徵發揮的淋漓盡致。
第一個由糖糕點製成的可食用的復活節兔子是 19 世紀在德國製造的。大型糖果公司,如英國的吉百利,也開始生產巧克力蛋。如今,巧克力彩蛋和尋蛋活動已成為世界各地復活節慶祝活動的熱門內容。
在澳大利亞,孩子們在後院尋找復活節彩蛋,是復活節慶祝活動中最受歡迎的部分。
澳大利亞的復活節和耶誕節都是公共假期。在復活節星期天,復活節兔子會為孩子們送巧克力蛋,澳大利亞各地的後院和公園都會舉辦尋蛋活動。
信仰基督教的澳大利亞人還將參加教堂禮拜,其他人將享受為期四天的週末盛宴,並與家人和朋友一起放鬆。
(編譯:BOXING)
(文章來源:新三才編譯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