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奥秘 神秘有趣的“怕痒石”(图)...

神秘有趣的“怕痒石”(图)

 

石头会怕痒吗?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就有一块具有生命力的石头,它像人一样怕痒。

重庆石柱的土家族,居住在崇山峻岭的巫山深处,这里有他们特有的神秘的丧葬习俗“岩棺”,有古老的溶洞孕育着奇特的生物——无眼鱼,有举世罕见的中国一号水沙古树。而传说中那个有生命的怕痒石就在这大山深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拗石湾”的一片稻田边上。这个村庄得名就来源于这块石头。拗在重庆话中念“niu”,意思为动,拗石湾的的意思为有会动的石头的地方。

“怕痒石”怕痒而灵验

‘怕痒石”是两块叠在一起的石头,重达4千多斤,呈灰黑色,外观上跟这里的其它石头没什么区别。当地的老百姓说这怕痒石有一块“痒痒肉”,只要一戳石头身上的痒痒肉,这石头便会左右晃动,随即发出“咯咯”的“笑声”。前去采访的记者试过,如果不动痒痒肉,四五个人推它也纹丝不动。

石头的左侧有一个光滑的凹槽,那就是这块石头传说中的怕痒之处。记者在这里挠了几下,石头纹丝不动,但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用一个手指挠了几下,石头就真的动了起来。

怕痒石出名,不只是因为它怕痒,这里的村民说,每当有谁家的小孩因为受到惊吓半夜哭闹不止,或是孩子面黄肌瘦、体弱多病,他们的妈妈就会翻山越岭,找到那块神奇的怕痒石,给怕痒石烧柱香、烧点纸钱,在这块神石前祈福,祈求保佑他们的孩子远离病痛,健康成长。据说这种做法非常灵验,只要在神石前拜祭过后,那家的孩子就不哭夜了。

传说“怕痒石”来自鲁班

“拗石湾”和怕痒石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据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冉瑞生讲述:拗石湾这个地名是鲁班取名,说是鲁班和徒弟们修黔江城竣工过后,转路过这个地方,去修洛阳桥。他们看到一群牛在田间睡觉,其中有黑牛、有黄牛,于是他们打赌是黄牛先站起来还是黑牛先站起来。鲁班掐指一算,此时缝火,应该是黄牛会先站起来,赵巧说时间缝火,火起烟先起,烟是黑色的,所以黑牛先起。果然,不久之后黑牛先站起来了。

鲁班输给了徒弟,当然不服气,于是他和徒弟比赛堆石头。他说我们捡两个石头放在这里,上下两个石头。鲁班放的两个石头就会扭,赵巧放的石头就不会扭 。这怕痒石究竟是不是鲁班所造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在老百姓的眼里:鲁班是仙人,鲁班放的石头有灵性。

“怕痒石”5亿多岁了

一位教授研究提出:这种类型的岩石是属于沉积岩中间的碳酸钙岩石,这个地方碳酸钙形成有大约5亿年左右。 就是说怕痒石有5亿多岁了。

他根据发现的石头间的一点裂纹,认为石头原先应该是生长在附近的崖壁上,风化过后容易形成裂纹,时间流逝,裂纹越来越大,岩石就从崖壁上掉落下来,碰巧掉在了另一块石头的上面,而且在掉落的过程中还翻了个个。

以此看来这怕痒石并不像村民们所说是鲁班人为的堆砌上去的,但是怎知道不是鲁班搬起了那块掉下来的石头放在另一块上面呢?

怕痒的原因探讨

怕痒石大概有4、5吨重,由于它本身的重力和两块石头之间的摩擦力,人们推不动它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此大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用一个手指头就能使其轻轻晃动呢?

一些专家和媒体尝试用普通的物理力学知识解释这怕痒石的奥秘,做了一个怕痒石的缩小模型,用一根弹簧来表示施力的大小。在模型离重心比较远的这个点,用一个和力臂垂直的角度,用很小的力就可以推动这个石头。据此,他们认为这怕痒石不是真的怕痒,而是老百姓们刚好在他们最方便够着的范围内,找到了使这块石头动起来最省力的角度和最省力的点。其实这个石头上还有离重心更远的点,更容易使得石头动起来。

有人认为这种物理力学的解释有漏洞:模型试验的成功结论不意味着怕痒石真的就是那样。因为模型本身跟怕痒石差异很大,条件不同,结论就可能不同。还需要在真正的石头上实践,才能令人信服。

从现有资料显示,提出此观点的教授也没有亲自在现场演示一下挠动怕痒石。如果认为“这个石头上还有离重心更远的点,更容易使得石头动起来”,那么对教授而言,不难找到这个点吧,如果不方便够着,可以踩个东西上高。否则,这样简单地给一种现象下定论,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来看还远远不够。

在众多相似的石头中,只有这一块怕痒会动的石头凑巧被人发现;在石头那么多点上,凑巧那个怕痒的点就被人摸到了;孩子哭夜,村民们怎么就会想到来祈求这块神石保佑,而不是别的石头?凑巧来烧香祷告的人,孩子就都在祷告完平安无事?……

是自然界中巧合太多,还是石头真的神奇灵异?聪明的读者只能自己思考了。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