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和随后的新年,期盼中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并没有如往年一般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异常的天气,这不禁让人想起正在想我们走来的全球温室现象。
2006年9月,欧洲航天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欧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带的永冻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而且首次出现了一个比英伦三岛面积还要大的巨大缺口。其结果是两万五千只北极熊生存空间缩小,甚至出现了北极熊溺死在汪洋大海中的事情。
也在这一年,北欧著名的滑雪胜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迎来了大群观光游客,他们不是来滑雪的,而是来看山上掉石头的。由于全球变暖,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融化,导致山体松动,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石块砰然坠落山崖。
导致上述冰雪融化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日趋变暖的气候。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发表的报告称“2006年为18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第六暖年”。2006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较1961年至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偏高0.42℃。更为骇人的是,据英美一些气象学专家预言,2007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并将为地球带来深远的影响。
不过,尽管近几年来,“全球变暖”是曝光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连续几年全球的气温升高,已然造成了冰山崩裂、雪山融化、生物物种发生变化等后果,开始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瑞士阿尔卑斯山附近居民那样,象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一样,切身体会到“变暖”带来的直观影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还只是个抽象词语,是好比南北两极那样遥远的事情。可是,也许当每个人可以深切体会到之时,恐怕为时已晚了。所以在危机到来之前,了解“全球变暖” 成因、根源,并寻找真正解决之法乃是本篇之主旨。
何谓“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虽然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但总体上为上升趋势。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44℃~0.8℃。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更是明显上升。1981到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近百年间最暖的10年均出现在1990年以后。其间,以1998年为最暖,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第二和第三个暖年,2004年2005年为第四和第五个暖年。刚刚过去的2006年则成为了第六个暖年。可以这样说,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全球变暖对人类危害及影响
全球变暖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水资源短缺、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而且更危及到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在此可以进一步举例加以说明。
1、冰川和冻土消融,淡水资源减少
2006年欧洲航天局资料显示北极附近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以格陵兰岛为例,从2004年5月到2006年4月格陵兰岛上冰层的融化速度,是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间的速度的250%。目前,格陵兰岛上的永冻冰正以每年59立方英里(约248立方公里)的巨大数量消失,融化后流入海洋的水,足可以使海平面每年抬高0.02英寸(约0.5毫米)。不过,专家们强调,北冰洋的永冻冰融化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但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因为白色的冰可以反射阳光,冰层面积减少后,海水将吸收更多来自阳光的热量,从而使海水升温,进一步加快永冻冰的融化。而未来北极圈内的“传统居民”,比如北极熊等将会面临灭绝的命运。
2004年进行的中美联合科学考察队对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亚洲地区冰川的考察发现,该地区冰川正全面强烈退缩。此外调查显示,近10年,黄河源头水量减少23%;近15年,源区年均荒漠化高达1.83%,土地退化面积达源区总面积的34.4%;淅区冰川面积在1966~2000年间缩减了17%,年均减小比例是1966年前数百年来冰川年退缩比例的10倍……近15年间,黄河第一县——青海玛多县全县境内4077个湖泊中,约3000多个小湖已经干涸。同时,1986至2000年间河流水域面积减少9%,沼泽湿地减少13.4%。水域面积的迅速萎缩不但直接减少对黄河径流的供给,更导致气候越发干燥。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8米,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0米。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土壤水分的丧失、冻土进一步退化和地表植被的死亡。
此外,冰川的融化,将使人类可饮用的淡水资源大大减少,严重缺水将影响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比如在过去30年,秘鲁的供水下降了25%。而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海平面上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以及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此外,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资料显示,地球在20世纪经历了近300年内海平面上升最快的时期,平均上升10厘米—20厘米。中国海平面上升尤为迅速,仅近50年就上升13厘米,而且速度还在加快。
海平面上升的后果一是:沿海陆地面积缩小、加剧海岸侵蚀、引起洪水灾害、淹没城镇、咸水入侵等。一些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将被海水淹没,上亿人口将无家可归。其次,海平面上升还将使滨海湿地和沼泽面积大大减少。而湿地是许多鱼类、鸟类和稀有动物的主要生活环境。再次,海平面上升使珊瑚礁岛屿面积大大减小甚至消失。此外,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使土地盐碱化,从而沿海地区淡水匮乏。
3、生物多样性锐减
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1988年,全世界有1200种动植物濒临灭绝。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50万种~100万种)消失。
2005年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会称,水温的升高正在威胁着世界上鱼类的生存,因为随着水温升高,鱼食储量的减少,鱼类发育迟缓,导致鱼类繁殖能力降低。未来的鱼产量将会下降。一些鱼类面临着被灭绝的危险。1993年,阿拉斯加海湾的12万只海鸟饿死,原因就是一些鱼类从海平面下游到了温度低的深水中,而这些海鸟不可能深扎水中捕获这些鱼类。
4、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
全球近几年极端气候频发,以2006年全球和中国反常气候为例。
A、全球极端气候
1月,欧洲遭遇强寒流袭击,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北欧、东欧等地区先后出现了大幅降温和异常寒冷天气,上述大部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低于-30℃,局部低于- 40℃。与多年同期相比,极端最低温度普遍偏低于10℃左右,其中莫斯科的最低气温曾降至-31℃,是1927年以来的同期最低记录;1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岛和本州岛日本海沿岸地区也普降暴雪。
7月,美国中西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遭遇热浪,部分地区最高温度创1895年以来之最,其中加州最为严重,最高温度高达51.6℃。热浪造成加州各地至少 141人死亡,东部各省20人死亡。7月,欧洲各国持续遭热浪侵袭,造成至少80人死亡。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北部以及欧洲东南部天气持续酷热,其中西班牙出现41.5的高温,电力消耗创历史新记录。
8月形成了一次可以导致气温升高的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常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变化。)
1到4月,非洲东部由于雨水不足,遭遇严重干旱,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大量牲口死亡,饮用水短缺。
3到11月,全球各地暴雨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中南美洲哥伦比亚、巴西,北美洲美国、亚洲土耳其、阿富汗以及欧洲中部、非洲东部等地暴雨洪涝严重。尤其是5到6月,美国东北部数州连降暴雨,导致河水和湖水水位上涨,洪水泛滥,并引发70年不遇洪水,多达20万居民被疏散。
7到12月先后有6个台风袭击东亚地区(不包括登陆中国台风),造成严重灾害,其中11月30日至12月5日,强台风“榴莲”袭击菲律宾中东部,并引发泥石流,致使约570人死亡,至少740人失踪,千余人受伤,154万人受灾。9月中下旬,热带风暴席卷孟加拉湾,导致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南部至少175人死亡,数百人失踪,约38万人无家可归。
寒流、暴雪、酷热、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飓风和热带风暴等与2006年全球气候紧密联系在一起。
B、中国的反常气候
同前几年一样,“2006年中国天气气候异常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灾情重。” 沙尘暴、台风、干旱、暴雨洪灾、高温诸类灾难冲击着中国人在吃、喝、穿、住、行的享受中的惬意。惨烈的天灾在向人们展示着非同寻常的天象。
2006年是中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0.0℃,比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与1998年持平,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桑美”登陆中国。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为百年一遇,是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一个台风。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横扫中国南方七省(区)。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7省(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山洪和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为近10年单个热带气旋之最。
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高温伏旱。2006年夏季,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出现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
春季森林火险等级高,雷击引发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据卫星资料估算过火总面积约为3820平方公里,是1987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
强沙尘暴频袭中国北方,北京一夜降尘33万吨。
1月17日至20日,山西南部、陕西中部、河南、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出现大到暴雪。时至春运高峰,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河南省公路、航空、铁路全面受阻,仅郑州一地滞留人数就达10多万人;京广、陇海等铁路沿线部分列车无法正常运行,10多万名旅客滞留北京西站,均为历史罕见。
夏季暴雨洪涝导致福建高考延期。五千名考生无法按时参加高考,这是近半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延期。
北方出现近14年来最严重的酸雨。北方7省市(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 16个监测点的年均降水pH值为4.5,酸雨频率为44%,其中强酸雨频率为23%。
12月5日至16日,太阳连续发生强烈爆发事件,这是1957年以来太阳活动低年中最剧烈的一次。受其影响,中国多次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短波通讯信号衰减和中断,电网中出现较强附加电流,国内外卫星工作多次失常。
5、农业产量降低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来说,由于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得病虫害增加并不易杀灭;而越冬作物没有过冬的条件,将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
6、一些疾病发病率增加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气候变暖将更适合病原体孳生,疟疾、莱姆病、西尼罗热等传染病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极端天气的增加将令洪水更为频繁,这将影响多个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并削弱大自然的自我清洁能力。而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撒哈拉沙漠腹地的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最严重。据该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重病人数已经高达500万,还有15万人死亡。
全球变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还有很多,可以想见,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何等的息息相关。
全球变暖原因探源
关于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都进入了深入研究。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的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变暖。根据夏威夷MaunaLoa观象台观测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年平均浓度已达到377ppmv(百万分之一),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在过去的83万年间,甚至在两千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未超出过目前的水平。
具体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因此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还有一种观点是由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沙伊杜罗夫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是全球变暖的最直接原因,而将近 100年前坠落在通古斯的陨石引起的巨大爆炸才可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其研究结果显示,地球大气上层水平衡的改变、大气中层冰晶体分布的变化以及大气层中水蒸汽含量的波动才是真正的全球变暖原因。这些因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类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大气温度升高。
而由印度果阿邦的全国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纳克维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位于印度西海岸的阿拉伯海海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后发现:人类过量地使用化肥使氧气减少,并使海洋沿岸水域一氧化二氮的含量增多,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一氧化二氮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0多倍,而红外辐射是引起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氧化二氮的增多无疑会使得全球气温变得越来越高。
除去第二种观点是否正确尚有待论证外,单就第一和第三种观点而言,是完全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人类不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才会对自然无度的摧毁和索取,而不顾他人和子孙后代的福祉。这在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尤其明显。
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每年在以9.5%的速度高速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的问题。比如,创造 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中国使用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而且比印度还多3倍。此外,过度开采森林、湖泊、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占用可耕地以加速城市化进程;排放不加处理的废气、废水、有毒烟雾等,都加剧了中国环境的恶化。与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的是沙漠化,目前中国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即将垮掉,因为环境保护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经济的发展也将陷入瓶颈。目前,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更为可怕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
恰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看得见的是看不见的所投下的影子。”人们目力所及而看到的生态灾难真正起源于道德的沦丧。因为人没有了道德顾忌,才会毫无顾忌地、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自然。而大自然反过来也会报复人类,让人类自食其果。
从中国古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看全球变暖
中国上古时期的人们一直生活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来自于天,回归于天。人应该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
《周易‧坤卦‧象传》曰:「地势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易传》作者看来,天地间万物靠大地生长,而大地以其广厚,能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是故大地是天地万物的载体。正因为大地以柔顺为品德,所以君子亦应效法「地势坤」的美德,以深厚仁慈的态度来化育万物、爱护万物。这其中就蕴涵着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想。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道德开始下滑,但为人提供修炼之法和规范人类道德的道家和儒家亦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儒家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和「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说,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和「以天合天」的思想。其核心还是「天人合一」,即只有形成和谐、统一的天人关系,才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境界。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古代虽然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破坏生态的情况远没有象现在这么严重。而历代王朝和民间乡里都颁布了有关生态环保的法令,制定了有关保护自然的各种乡约、戒律等。
比如《秦律》规定:春二月不准入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野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鸟兽的陷阱和网罟,七月开始解除禁令。汉宣帝于公元前63年夏,「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南北朝时期,宋明帝于公元467年明令禁止非时(不按季节)捕鸟;北齐后主于公元569年明令禁止用网捕猎鹰、和观赏鸟类。唐高祖于公元618年下令禁献奇禽异兽。唐代《杂律》规定:非时烧四野者笞五十,至山林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辽代道宗于1056年颁布命令,禁止在鸟兽繁殖季节于郊野纵火。
「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贯穿在中国古人选择居所当中,而这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即通过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中国古人从庭院的布局到庭院相依,从庭院模式到院园一体,总是把庭院建筑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使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情趣之中。
中国古人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完全有赖于当时建立在儒、释、道信仰基础上的道德体系,而这套道德体系正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因此,从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实践,我们再来反观当前的全球变暖问题,就可以找出其真正的根源,即人心不古,人类道德的下降,使人们的欲望无度的膨胀,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纵观今天的东西方国家,传统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人们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拼命发展科技,透支自然资源。不堪重负的大自然反过来开始报复人类,全球气候变暖就是自然给予人类的一个严重警告。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类面临的就是毁灭。
遏止全球变暖:道德提升
当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为了遏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一些国家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协议《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历经7年多波折的议定书正式生效。根据这份规定,36个发达国家将在2008年到2012年间,使本国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但美国此前单方面退出(理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欧洲履行承诺的力度不够,让这份协议的效力大打折扣。
但令人惊异的是,一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美国政府2006年却将北极熊列入到了受到威胁的动物之列,这似乎表明美国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气候变暖带来的巨大危害。
2005年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检察机构20日对世界6大汽车业巨头提出了诉讼,起诉的罪名是,他们生产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导致全球变暖,并破坏了加州的环境。加州首席检察官比尔•洛克耶说,汽车制造商因尾气排放遭到起诉,这还是有史以来头一遭。被告包括通用公司、福特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丰田公司、本田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洛克耶说,这6家公司生产的数百万辆汽车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它们“不仅是全球升温的主要肇事者,还对加州带来严重公共损害”。洛克耶称,他将寻求获得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赔偿。
不过,上述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全球变暖的根源是人类无止境的破坏自然造成的,并非是什么自然规律。只要人的欲望无限度的存在,人对自然的索取就没有停止的一天。而真正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应该追本溯源,即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借鉴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心正,人正,自然环境自然也就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