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一股傻勁及默默去做的堅持,賴倍元把不毛之地,變成保護自然的珍貴森林。
台版《種樹的男人》賴倍元,人稱賴桑,廿七年來耗費廿億元,在大雪山購地種樹,面積廣達一三○公頃,還立下「不砍伐」、「不買賣」、「不留給後代子孫」的家訓,他以實際行動愛地球,令人欽佩。
賴桑是企業家,經營家族貨運業,最風光的時期包辦台中工業區近九成業務量。一般企業家投入公益作善事,總給人是為了節稅避稅的印象,捐再多都會被貼標籤,五十七歲的賴桑從卅歲就發願種樹,廿七年來如一日,真心則不容懷疑。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五○年代,法國作家紀沃諾(Jean Giono)就塑造了原版《種樹的男人》的形象,故事描述牧羊人布非耶,獨自一人在普羅旺斯地區種樹,一種卅四年,讓戰火過後的不毛之地,變成綠意盎然的樂園,感人故事被譯為多國文字,風行全球,帶動環保風潮。
不過這中間有段插曲。當初美國《讀者文摘》向紀沃諾邀稿,請他寫一篇〈我所見過最難忘的人物〉,他就交了這則感人故事,卻遭退稿,原來《讀者文摘》向來注重求證,文章刊登前不遠千里派人到法國調查,最後發現根本沒有牧羊人布非耶這個人,編輯還寫信罵作者是騙子,因為他們要的是真人真事。
兩年後,《Vogue》雜誌打聽到這件事,反而向紀沃諾要來稿子,以〈種植希望和幸福的男人〉為題刊登,雜誌發行後在美國造成轟動;緊接著連英國版《Vogue》也爭著轉載,這則故事從此聲名大噪。
紀沃諾在文中表示:「一個無私、慷慨、不存回報念頭,在大地留下明顯印記的人,才配稱為品性高尚的人。」而賴桑正是這樣的人。
節能減炭、種樹愛地球,已經變成地球人的共識,但很多人會想:「現在才種樹,等到樹長大,地球早就變成黑色的了。」紀沃諾的故事撫慰了這股焦慮,「種就對了,有人就花了卅四年」,有人說,可惜這故事是虛構的,不然更完美。
賴桑的廿七年,只比牧羊人布非耶少七年,卻是一段真實而漫長的歲月;他說他才五十七歲,還會一直種下去,現在連他兒子也受到感動,陪著賴桑一起種樹。賴桑種樹的速度,也許追不上砍樹的人,但若沒人帶頭這樣做,就什麼都沒有,台灣遲早光禿禿一片。他種的不只是樹,而是希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