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讲君臣之义的,不主张隐居避世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朝以前的礼乐制度。然而许多隐于乱世而不出的人认为,道已废,孔子积极试图改变当时败坏的世风只是徒劳。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出自于《论语》的另外一篇的故事。一个守城门的隐者对孔子的评语。这里也清楚的描绘出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态度的不同。
子路遇荷蓧丈人一事发生在孔子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这一年是鲁哀公五年(前490),孔子年六十二岁,离开鲁国已将近六年了。在这六年当中,他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等国,经历过许多困难,有几回险些被人杀死,但各国国君都不采用他的意见,所以有“道之不行”之叹。而子路在十年后的卫国政争中被杀害。
虽然如此,孔子之道终究成为后世二千多年以来中国人所奉行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稳定。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荷蓧丈人》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勤于劳动,连五榖也分不清楚,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请其儿子转告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