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重阳佳节读唐诗

重阳佳节读唐诗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唐诗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佳节”即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则是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据《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可见,重阳节的活动总是与登高密不可分的.登高,不仅能赏心驱邪,还能寄景以抒情思.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九日登高》即为登高题材的佳品.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有驱蚊杀虫的功能,还可以入药,现在的中药铺里仍可以见到.在汉代,重阳节这一天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以后便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了.这在梁代吴均《续齐谐记》里就有记载.而到唐代,诗人们借茱萸以寄情思,其中又多为思情,愁感,如杜甫《九日蓝田雀氏庄》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除登高,插茱茰,重阳节还有饮酒,赏菊,食糕等习俗.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