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因此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春 节
时间:中国农历正月初一
中国传统的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由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习俗
“年” 相传古时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俗称“年关”。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做好丰盛的晚餐,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初一到来鸣放鞭炮,驱除邪恶。
守岁 这一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体验推荐
北京、上海有多处热闹非凡的庙会,广州有盛况空前的迎春花市,山东曲阜市则有孔子故里除夕游,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有冰雪节,都值得一观。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同胞,春节期间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元宵节
时间:中国农历正月十五
由来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习俗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以及灯谜等活动。宋代以后,南北方元宵节均要吃“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如今,不少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而且在海外华侨华人聚居区也兴盛不衰。
体验推荐
河北涿州花会、福建泉州花灯、江苏南京夫子庙灯会。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中国特有的农历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起初,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习俗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一个盛大节日,除讲究禁火、扫墓(祭奠离世亲人)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体验推荐
北京城隍庙花会、陕西黄帝陵公祭、湖南炎帝陵公祭。
端午节
时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由来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不过,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这一天还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体验推荐
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隆重而欢愉,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端午民俗过程十分完整。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
七 夕
时间:中国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有“中国情人节”之称。
由来
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相传,勤劳善良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妻,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此事很快被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生生拆散。牛郎带着儿女去追赶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阻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习俗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每到七夕――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体验推荐
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广西西部,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辟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在闽南和台湾,七夕节又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在台北,有一座叫“照明宫”的情人庙,庙中塑有牛郎织女的蜡像,每到七夕节,一对对情侣从各地来朝觐,立下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
中秋节
时间:中国农历八月十五
中国人团圆的日子
由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代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则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之风方才大兴。
习俗
从北宋开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的节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节仍流行赏月、吃月饼。
体验推荐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福建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南京,阖家赏月,人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做“圆月”;出游街市,称为“走月”。可登望月楼赏月,也可赏秦淮河畔传统花灯。
重阳节
时间:中国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老人的节日。
由来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登高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习俗
赏菊、饮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体验推荐
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由于莆仙临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陕西黄陵,每年重阳节,在黄帝陵举办海内外中华儿女恭祭轩辕黄帝大典。
来源:中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