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中國古代的捶丸運動(圖)

中國古代的捶丸運動(圖)

捶丸中国古代的一项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有人认为捶丸是高尔夫球的鼻祖。

捶丸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出版的《丸经》,该书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2002年在泰安泰山岱庙出土了宋代石刻画,其中就有捶丸图,证明了捶丸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存在。明朝宫廷画师商喜所绘的《明宣宗行乐图》也描绘了捶丸游戏的场面。

《明宣宗宮中行樂圖》中描繪的捶丸運動場景

在體育史界對高爾夫球的起源一直有很大爭議,西方體育史家有些認為起源於蘇格蘭,有些起源於荷蘭。但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間,有一位題其書房為“寧志齋”的老人,著《丸經》2卷共32章。他在肯定捶丸有“收其放心,養其血脈,怡懌乎精神”的作用,並視為“訓將練兵之一伎”時,對捶丸活動的場地、設備、競賽方式與裁判規則等,進行了詳細記載。即根據地形選擇場地,作球穴。球則用堅固的木料製成,棒用木竹合製。競賽時人數可3—10人,雙數可分成兩班比賽。競賽方看過大陸故宮收藏的明朝〈宣宗行樂圖〉,任誰都不免要驚呼:「哪來的古裝人物學打現代高爾夫?」成於元朝的《丸經》,內容從比賽規則到揮桿要領,一應俱全。明朝杜堇所畫的《仕女圖》中,老松樹下,兩位丫環權充桿弟,三位簪花仕女優雅推桿,算是女性打高爾夫的老祖先吧?
 
宣宗追逐小白球

明宣宗──畫中揮桿人,以皇帝之尊打球,排場足以讓今天的運動明星咋舌。宣宗的球桿,一根根分門別類「站」在特製的球臺上,一旁還有兩人看守,多位可能具有太監身份的「桿弟」,一人捧著一根推桿,大氣不喘、小心翼翼的等候主子換桿。

宣宗的私人球場上,草皮剪裁的平服妥貼,四大片草皮上共有十個球洞,正如今天高球場在每個球洞插有旗桿,圖中每個球洞也各插有不同顏色的彩棋作為提示。

類似明宣宗捶丸的中國古畫還有多幅,畫中揮桿人有孩童、有仕女,顯然當時人們不分男女貴賤都愛捶丸。再加上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寧志老人編寫的《丸經》一書,更讓人不得不細細玩味捶丸與現代高爾夫的關係。

《丸經》記載,中國在宋朝已出現捶丸運動,當時最愛追逐小白球的帝王當屬宋徽宗與金章宗。兩人平日「深求古人之宜制,而益致其精也」,就像現代人藉助教練與教學錄影帶來改善球技,兩位帝王則三不五時以古為師,讓球技精益求精。至於帝王的球桿,則以純金打造緣邊,頂上綴飾玉器,結束球戲後,兩人的球具不裝在球袋而收藏在錦盒中,所謂「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今天八、九十萬一套的名貴球具與之相較起來恐怕都嫌寒磣。蒙古人帶進歐洲?

《丸經》全書目錄有三十二章,從捶丸比賽規則到揮桿要領,從球棒的製造到場地如何保養,洋洋灑灑,專業與精緻的程度似也不輸工商業與科技發達下的現代高爾夫球運動。

比如捶丸的球桿就有杓棒、撲棒、單手、鷹嘴等十種,與高爾夫選手在比賽中需要用到木桿、鐵桿、長桿、短桿輔助,捶丸的講究猶有過之。

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同樣的,即使在平坦的草地上,捶丸的場地也人為地設些高低不平的障礙。今天高爾夫球設有發球座作為每一洞的發球點,捶丸也劃定擊球點稱為「基」,捶球時分頭棒、二棒、三棒,頭棒需先安基再擊球,每棒以前一落球處為新的起點。林林總總,可以說除了名稱不同,捶丸的整套球戲模式,幾乎是高爾夫運動的翻版。

莫怪近來捶丸已成為探討體育與遊藝史學界不可缺的研究項目。「被西方稱為發源於十四世紀的高爾夫球,是否與火藥一樣,也是由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帶進歐洲?」不少人正試圖瞭解高爾夫球是否由中國古代的捶丸發展、演變而成。

捶丸與高爾夫

中國捶丸與現代高爾夫是否真有「祖孫」關係,是史家研究的新領域;但現代風靡全球的標準十八洞高爾夫球運動,研究人員卻很確定是由蘇格蘭首先帶起風氣。蘇格蘭聖?安卓附近的天然濱海球場,從十八世紀成為比賽場地開始,至今仍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的夢幻球場。

每年在聖?安卓球場舉辦的世界四大賽之一的「全英公開賽」,盛況正如全美籃球、足球的冠亞軍賽,透過電子媒體,早在許多國家造成觀看熱潮。台灣早期高球好手呂良煥曾在此拿過公開賽第二名。日本描述高爾夫球選手生涯的漫畫《新好小子》,書中主角向太陽野心勃勃,「以勝利者的姿態走過聖?安卓球場」正是他高球生涯的最終目標。

根據英國出版的《高爾夫百科全書》記載,高爾夫約在一三一九年左右成為蘇格蘭人的休閒活動,連軍人武士都樂此不疲。一四五七年國王詹姆斯二世還因此頒布「高爾夫應被徹底剷除」的法令,試圖將民心拉回到練習射箭上,以保衛蘇格蘭王權。

只是,一連串的禁令無法阻止人們追逐小白球。隨著蘇格蘭人對高爾夫的熱愛一日勝過一日,軍事技能也一日不如一日,最後蘇格蘭臣服英國,高爾夫球卻也因此席捲大英帝國,一路跟隨英國殖民腳步跨越美洲、澳紐、印度、非洲,進而在二十世紀「征服」全球。

現代高爾夫運動拜蘇格蘭之賜普及各國殆無疑問,但高爾夫球是否真的創始於蘇格蘭,卻一直存在爭議。特別蘇格蘭發明高爾夫球的過程一直停留在鄉野奇譚。

據說,蘇格蘭東岸漁夫在返家路上經過佈滿沙丘的草坡地,會隨手撿起海岸漂來的浮木枯枝,朝著路旁的小圓石揮擊,其中有個球滾進了兔子窩,高爾夫這項運動因此誕生了。

由於當地冬季非常寒冷,牧羊人或漁夫們每回出門打球總在口袋放一瓶烈酒,發球前先喝一小瓶蓋酒。一瓶酒十八盎司,一瓶蓋正好一盎司,打完十八洞,酒也喝完了,球友們就在寒天中分手回家。一場高爾夫球打十八洞的規則也就此定樁。

羅馬人最早揮桿?

這樣的高爾夫創始論聽來順理成章,但以「虐待兔子」作為高球起源的說法,卻很難說服運動史專家:今天看起來這麼高級的運動怎會有如此荒謬的起源?

果然,有人努力追溯運動史發現,高球其實「係出名門」。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流行一種名為「Paganica」的球戲,彎曲的木桿,加上內部填滿羽毛的皮革球,才是高爾夫球的遠祖。隨著羅馬帝國由地中海附近向外擴張,才造成這種運動對外流傳。日後北歐各種球桿與球類型的遊戲,包括比利時、盧森堡等低地國的高爾夫球都起源於此。

此外,法國南方傳統的槌球、荷蘭人玩的「kolf」,都是利用木桿擊球進洞的遊戲,也都有人堅持它們才是高爾夫的始祖。

不追究則已,一追究竟然百花齊放,到處都有類似高爾夫的民族遊戲。《高爾夫百科全書》就指出,高爾夫這種看來簡單的「進洞」遊戲,自古就風靡了千千萬萬人。從古至今,在地上挖幾個洞,把球推進去的遊戲,更不知凡幾。

「人類歷史上,『球桿與球』類型的球戲有太多了,」《高爾夫百科全書》寫道,高爾夫球起源的各種揣測也因此層出不窮,眾說紛紜。

中國捶丸的「出土」與研究,顯然更證實了人類對進洞遊戲的喜好還真不分古今中外!從馬球到捶丸中國捶丸又是怎麼發明的?研究者認為,捶丸是由唐朝馬球演變而來。唐朝的馬球比賽,競技者跨馬賓士在約七百五十公尺長、六百公尺寬的球場上,互相舉杖擊球,球戲激烈異常。由於唐玄宗球藝高超,後宮為博得皇帝青睞,也躍躍欲試,只不過,劇烈的馬球並非人人能打,宮女中體弱膽小的因此發明瞭「步打球」,打球人不需騎馬,以跑步揮杖擊球,看誰打得最高最遠。大陸上海博物館就存有一幅仕女步打球圖畫,證明當時宮女如何極盡巧思,自得其樂。

到了中唐,宮女們又更新花樣,她們在草地上挖了幾個「窟洞」,分成兩隊比賽。捶丸的形制到宋代發展完備,運動之盛更空前絕後。風氣及於元、明兩朝,元人雜劇《慶賞端陽》中就有道白:「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試武藝麼?」想來,說話者捶丸功夫了得,可惜看不出他的具體成績如何,差「標準桿」幾桿?

明朝萬曆年間周履靖重刻《丸經》,附了一篇跋於卷後,也提到「予壯遊都邑間,好事者多好捶丸。」都會揮桿人口眾多,是純粹好玩,或也如時下人們多將揮桿當成商場社交的工具?

小白球飛越長城

至於這個幾乎與現代高爾夫球雷同的捶丸運動,在中國後來的發展卻無力為繼。大陸出版的《鬥草藏鉤》一書作者顧鳴塘指出,明朝捶丸遊戲已逐漸走下坡,「場地的限制」則是捶丸逐漸冷卻,並未廣泛流行的原因。

只是,這一說也還未被識家普遍接受,尤其捶丸深得帝王喜愛,哪會有什麼場地的限制?帝王體力不佳,對運動沒興趣,可能還比較說得通。

時至今日,總算後人有出息,在先進機具的幫助下,台灣高爾夫球場攻向一球球的山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大陸在江澤民主席一聲號令與臺商推波助瀾下,高爾夫也朝職業化運動邁進,超英趕美指日可待,華人老祖先或可告慰於九泉?

法主要是以棒擊球進穴,以籌計勝負等。因此,從《丸經》這一珍貴的體育專著中,可知在中國的宋元時期,就已經有了類似高爾夫球的運動了。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