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中华医学鼻祖——歧伯

中华医学鼻祖——歧伯

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著名医学家。他的著述颇多,但多失传。仅留残著,被后人整理编辑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因而,他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鼻祖。

《资治通鉴》和明清《庆阳府志》、《庆阳县志》均载:“岐伯,北地人”。北地即今之庆阳。南宋郑樵《通志》记:“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即今庆阳,岐伯是庆阳人当属无疑。

《庆阳府志》卷十九记:“岐伯庙在今南原”,即今庆阳市斤辖董志原,《庆阳县志》卷三记:“岐伯庙在县城南嘉会门十”。说明庆阳曾为岐伯两建祠庙,自古至今,祭祀不断。

过去许多史书上说岐伯是黄帝的太医。也是“黄帝之旷,称“天师”。宋嘉   年间高保衡等人所著《黄帝内经序》说:“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身,更相问难,垂德以福万世”。清著名医学家张志聪云:“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这些都说明,岐伯并非只是黄帝的太医,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军师,也即今天的顾问。《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云: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这说明岐伯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是名符其实的黄帝之师。

岐伯一生,对我国医学的贡献最大,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经史百家杂钞》注云:“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关于岐伯的遗著,见于医籍者有《岐伯经》十卷,《岐伯灸经》一卷,《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及《岐黄要旨》、《岐伯精藏论》、《岐伯五藏论》、《岐伯奥旨》等。但以上诸书大多失传,唯留《黄帝内经》一书,为古今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内经》的成书时间,现无准确年代可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不断完善、增修,最后才形成今天的《内经》。即使在岐伯之前,我国民间已早有医术相传,岐伯也是总结学习了前人的经验,再加上刻苦钻研、反复实验,才取得了“素问”成果。所以《内经》是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医学遗产。当然岐伯是对此贡献最大者,因而成为我国中医界无与伦比的鼻祖。

转自:庆阳历史文化揽胜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