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人类5000年的文明,最初的差不多一千年,就是三皇和五帝时期,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古时期,是本次人类最美好的时光。上古人淳朴,情志未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发言为诗,以随浩浩天地之变;作乐崇德,以和瑟瑟天地之声。人神共处而不相杂,互敬而不相渎(dú, 轻慢不敬)。
因此伏羲始创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也就是说,《易经》的出现,其实几乎是随着这一次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也有 5000年了。可是《易经》的本身也随着朝代的出现而不停地变化,夏曰《连山》,殷(商代)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旦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孔子弟子子夏为之传。因此说易经三圣,伏羲、文王、孔子是也。《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所以儒家是归为道家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易经•系辞下传》)每经历一圣,卦象的排列顺序、含义等全都变了,因为天象在变化,人类在沦落。
在过去,天有五奇数:一三五七九;地有五偶数:二四六八十。乂(yì),古文五,乂乂相叠就成了“爻”字,代表二五天地之数。八卦是三个爻,分别代表天人地三才。易经的卦象是内外二个八卦相叠,构成一个个的卦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深奥玄妙),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易经•系辞上传》) 可是这个象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而是事物在深层的微观上的阴阳相错,导致这个事物出现和演变的阴阳相推的“象”。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易经•说卦传》)。爻有阴爻和阳爻,就是阴阳相推的形象,而深层的阴阳相推和这个空间事物的外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那么这种联系在哪里呢?“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说卦传》)这句话已经揭示了实质的根源。也就是,微观的阴阳,分别对应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柔和刚,分别对应我们人的仁和义。仁是善的表现,义是道德的表现。过去,对卜筮(shì)的要求很高,之前要焚香净心,以契合神灵。不仁不义的人,是不可能观察到真实的卦象的,因为他和微观世界的阴阳对不上号。“恒,德之固也。”(《易经•系辞下传》)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守不住自己的道德本性的人,就做不到。
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都有其本性,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里,他的基本属性有着对应的阴阳构成,他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会导致这些属性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的是出自本性的、顺天应地的,而有的则是不应该的、和一切都拧劲儿的;前者是在位的变,后者是离位的变。尽管世象繁杂世事纷纭,却莫之能外。因此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系辞上传》)
所以,只要站在自己的本性上去思考行动,就不会有不顺利;站在自己的本性上,就能够看到自己周围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其本性是什么,有什么来头,会出现什么结果,不会出现什么结果。正的生命的本性是不会不符合道德的。孔子曰:“不占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圣者不占,看一眼就什么都知道了。
可是不管怎么变化,真正的《易》都是演德的,告诉人如何分辨不同的境况,如何在不同的境况下修德:“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易经•系辞下传》) 这里的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都是卦名。处于什么境况,遇到什么现象,应该怎么做才能演德,易经里都有。子贡问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曰:“我观其德义耳。”(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要》)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则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修身修德,当然就可以达到“无大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