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里记录了一段孔子与鲁哀公耐人寻味的对话。
鲁哀公问孔子:“常言说没有众人的智慧作指导就要迷路,而我现在凡事都与群臣商议,可是国家反倒越来越糟,这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贤明的君主有事同大臣们商量时,大臣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各抒己见,反复争辩。而你现在的臣子们却不然,不论商议什么事情,总是季孙大夫说什么,他们就跟着说什么。如此众口一词,全鲁国变成了一个人,你就是遇事同全国的人都商量遍了,国家也难免不乱。”
孔子所言,可能就是鲁哀公的悲哀所在。由此令我想起当年北方某大型机床厂的一位领导。他算得上有思想有魄力的那一类干部,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其知识面在当时的企业领导人中也属一流。可是他这人最大的毛病是听不得不同意见。他是书记,谁与他的意见不一致,他就给谁扣政治帽子,不论什么场合,即使是在党委会上,如谁与他的意见相左,马上就拿下来,没有一点民主的意思。自己最后倒了台。
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思维与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客观事物的见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可有的人却喜欢简单化地趋同,习惯于没有“杂音”,甚至把正常的磋商讨论也看成“思想分歧”,“分庭抗礼”。
反之,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即使走群众路线也不过是走“过场”,他们的所谓听取不同意见,往往是虚晃一枪,或听而不闻,或为我所用。听不得不同意见的另一面是喜欢奉承。不论说奉承话的人是出于何种原因,听着顺耳,他们一概视为知己,甚至当成心腹,大上其当。
古今中外,被好话灌迷糊的人不计其数。春秋时期,宋昭公众叛亲离,去国出逃。路上他对车夫说:我知道造成这次出逃的原因了。以前,不论我穿什么衣服,侍从无人不说我漂亮;不论我说什么做什么,朝臣无人不说我圣明。这样,我内外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从此昭公痛改前非,仗义行道,两年后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迎他回去,恢复了王位。他死后谥为“昭”,昭即是明显,表示能自我反省,有自知之明。
来源:人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