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秦皇古道 ─ 蜿蜒在歷史深...

秦皇古道 ─ 蜿蜒在歷史深處(图)

在河北省井陘縣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古驛道遺跡,據說是秦漢時開鑿並經歷代重修的一條古道。當地縣志清晰記載了它的經由走向,稱其為”燕晉通衢”,俗名大路,現在人們則以”秦皇古道”命名之。

井陘地處河北西部山區,扼太行山東西往來之孔道,自古被尊崇為”天下九塞”之一。早在公元前10世紀,周穆王西巡過太行,就發現並開闢了井陘通道。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曾多次徵用民夫劈鑿加寬井陘隘路,形成自京城咸陽出函谷關渡黃河北上晉陽、東下井陘、再趨遼東的秦皇”馳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所記載的秦始皇東巡駕崩,趙高、李斯秘不發喪,遂從井陘輾轉九原,以鮑魚遮掩屍臭的那段歷史,大約便是井陘古道能與秦始皇掛起鉤來的文獻依據。

頭一次邂逅這條古道,你還真不能不被那歷史的沉重車輪碾壓出來的深深轍痕所震撼。這段古道是在山體巖基上開鑿出來的,古時車駕的木輪鑲有鐵製輪箍,經年累月地碾壓打磨,硬是在石頭路面上摳出兩道將近尺深的車轍。當然車轍深到一定程度,就要拖底,於是古人便招來石匠,重新把路面找平。這段古道所在的白石嶺隘口上,築有關門兩座,其中的東天門已是明清時的建築,原來拱形穹頂距路面大約5米。由於不斷因車轍而與路面找平,如今穹頂距路面已經達到9米,也就是說山體巖基不經意間已經被削平4米。如果從秦漢時算起,征車轔轔,商旅絡繹,被漫長歲月啃削下去的山體又該幾何?古人之篳路藍縷和艱苦卓絕實在難以想像。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