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君主立宪制是明朝灭亡的关键...

君主立宪制是明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圖)

【新三才网讯】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农耕民族缺乏勇武精神,军队又缺乏机动力,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大多数处于被动。

但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过渡期中的君主立宪制。

明中后期已经不仅仅是在工商业上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比宋代还多了一个特点,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被文官集团削弱到可怜的程度。皇帝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嘉靖皇帝为了给母亲加上一个太后的头衔,竟然要向首辅杨廷和行贿。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还都打胜仗。无所事事的皇帝们只能把精力用在养宠物、酒色、做木工上。皇帝为了夺权,才动用宦官,这是唯一能办事、又对皇帝言听计从的群体,类似于欧洲的保皇党。皇帝根本就不能动用国库,只能派保皇党另立税目去收税,还四处碰壁,连苏州的纺织工人都敢殴打他。

文官们有不少代表了工商业主的利益。例如:明朝中期曾经有以朱纨为中心的一派官员反对对外通商,但失败,就是因为其他一些官员代表沿海大商人的利益而反对。再如:明朝的税率低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张居正改革后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也仅仅是一年4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20几亿元人民币,平均一个人只纳税20几元,这与当时工商业的繁荣形成很大反差,就是因为文官集团降低税率,大力支持工商业。后来文官集团又分为: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集体地代表了本地的地主、工商业主的利益。这些党有自己的持续的理念,不像以前是以某个人为核心,一人倒则一党倒。各地的官员、地主、富商也积极把自己的子弟加入本党。几个党派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利益,不断地在互相争斗。这正是民主制度的最大特点。

但是,明朝的君主立宪制和现代有很大不同。他还不完善,正处于过渡期。党争是无序的。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经过复杂的争吵,各党派考虑的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所以,制定出的国家政策经常是十分混乱,甚至是背离国家整体利益。比如,对满清的作战策略,几十年来争论不休,多次反复地变动。各党又在军队中拉拢将领,依附本党的将领就提拔,依附别党的将领就打击,甚至置于死地,熊廷弼就是这样死的。

在党争的影响下,将领自然也就淡漠了为国为民的精神,互相拆台夺权,形成“军争”,根本不能同心协力地作战,变成了隐形的军阀。例如:吴三桂、祖大寿多次临阵脱逃,任友军被满清屠杀;袁崇焕甚至亲自动手杀害毛文龙。这个党争、军争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满清入关以后。明朝有两都制。南京也是首都,有一整套类似于北京的政府机关,就是为了防备这种恶劣情况。而且,当时南方的经济未受破坏,也有不少军队,比北宋灭亡时的状况好得多,可以驱逐满清。满清自己都做了准备,一旦情况不利就退回辽东。但就是因为这个党争、军争,所以失败了。

这个情况与后来的民国十分相似。

另外,西北农民大起义也是这个不完善的君主立宪制造成的。西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很少人能进入中央政府,党争根本就没有西北人的份。平时还没什么,到了打大仗时,问题就来了。军费严重不足,就要加税。在哪个行业加税呢?明后期的情况,只要是正常人都看得出,加工商税。但问题是,那些东南地区的党代表的是工商业主的利益,不同意。结果变成加农业税。又遇到天灾,就酿成了农民大起义。西北穷,但人却比较剽悍,对国家破坏很大。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