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发】丁令威使位於中國東北遼寧省境內的遼陽市光耀了千多年。當年康熙皇帝巡幸遼陽,在一首詩中寫道“欲問襄平舊郛郭,千年華表鶴飛翔”。後來,乾隆帝來遼陽時,也在一首詩中寫道“只有千年華表鶴,時看往來白雲中”。為什麼兩位皇帝都要到遼陽,並對遼陽的“千年華表鶴”這麼感興趣?原來其中有神奇而真實的丁令威“駕鶴飛升”和“千年鶴歸”的故事。
“駕鶴飛升”
據載,丁令威是漢代遼陽鶴野(今亮甲附近)人,曾是遼陽刺史。他為政廉潔,愛民如子,兩袖清風。為官之餘,他的最大樂趣就是養鶴。丁令威任職時期,適逢洪災,人民四處逃荒,十室九空,哀鴻遍野。丁令威曾多次呈書京都,希望開倉濟民。等呀等,到頭來仍是音訊杳無。丁令威不忍見百姓處於水火之中,就私自下令,打開官倉賑濟災民。在當時,私開官倉的屬於不赦之例,當然,丁令威也就難免殺頭之禍了。
丁令威被綁赴法場,要求臨刑前再見見他的鶴。監斬官便差人把他家的一隻白鶴牽到法場。往常這只鶴見著主人,總是展開翅膀翩翩起舞。可是,此時此刻,白鶴見了主人卻兩眼垂淚,不住地對空長鳴。就在這當兒,只聽半空中也傳來一聲鶴鳴,接著又有一隻白鶴淩空而下,那正是三年前飛走的一隻。兩隻鶴象久別的好友重逢,互相吻頸敍談……這時監斬官不耐煩了,命令刀斧手開斬。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兩隻鶴展開了雙翅交叉在一起形成一板平雲,丁令威不知不覺地穩坐在了上面。刹時,法場上狂風四起,飛砂走石,天昏地暗,還沒等劊子手刀落,丁令威已乘著兩隻鶴騰空而去。白鶴馱著他飛到了太平府靈虛山去學道……
“千年鶴歸”
黎民百姓感念開倉濟民的清官丁令威的恩德,在丁令威的家立了一個兩丈有餘的華表。華表上面鐫刻著:“丁令威華表仙莊”七個醒目大字,以表追思。
千年以後,有一隻雪白的仙鶴飛到遼陽,落在鼓樓東邊的華表柱上,久久凝望著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有一位少年看見了,覺得蹊蹺,拿起弓,搭上箭,就要射那鶴。這時,白鶴飛起,一邊低空盤旋,一邊作人語吟誦道:“有鳥有鳥丁令威,離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然後,沖天而去。
據傳,原來遼陽城東門外的升仙橋,旗倉附近的華表仙樁,還有城東七十裏外的華表山都是丁令威留下的仙跡。
陶淵明寫丁令威
東晉著名史學家幹寶完成了中國志怪小說的最高成就:《搜神記》;其後,偉大的田園詩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又續寫了《搜神後記》,全書十卷近120篇傳說故事。“丁令威”的傳說就載於《搜神後記》的第一篇,而最為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則排列其後。原文: “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雲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詩人詞客的“座上賓”
中國古代許多詩人詞客都寫過丁令威以及他的事。李白在《姑孰十詠,靈虛山》中詠道:“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人去。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幾歸度。”
杜甫在《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中詠道:“伐竹為橋結構同,褰裳不涉往來通。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
庾信(1500年前南北朝時的文學家、詩人)寫過 “道士封君達,仙人丁令威,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歸”的詩句。
蘇東坡(北宋大文學家)有“古觀久已廢,白鶴歸何時?我豈丁令威,千歲複還茲”;杜牧(晚唐傑出詩人)有“千年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等等。
文史領域的一株奇葩
在中國神話人物中,丁令威是中國北方的傑出代表,在“紫丁香謎苑”網編錄的《中國神話人物輯》中,丁令威不僅與婦孺皆知的“八仙,壽星,七仙女,二郎神”等齊名,而且與“堯,禹,軒轅,蒼頡”等華夏精英並列榜上。
在中國的文史典故中,丁令威可謂渾身是“典”,其中,“千年華表”,“城郭人民”,“丁令威”,“遼東鶴”,“離家千年”,甚至“有鳥有鳥”等被隨處引用。
在成語故事中,丁令威也佔有一席之地。“千年鶴歸”在廣東教育資源網《成語故事》中的解釋是;“晉陶潛,,,丁令威,,,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在《成語速解》中,“千年鶴歸”還被賦予“久別重逢,故地重遊,人世滄桑”之意。另外,“開倉賑濟”、“駕鶴飛升”、“靈虛學道”等也與丁令威有關。
道教更是重視丁令威,丁令威已被納入《道教三字經》:“七歲童,丁令威,學仙道,千年歸。”一些道教人士認為丁令威是張三豐的前世。太極拳中有“白鶴亮翅”。
丁令威這個人物不僅經常出現在《太平廣記》、《新遊俠列傳》、《續金瓶梅》等等各朝各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之中,而且在大江南北的廣袤大地上也留下了很多“仙跡”,如:蘇州有丁令威宅;當塗有靈虛山;鞍山有仙人台,來鶴亭;諸既西岩有月臺,丹井,登雲跳,丁公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