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在中医医疗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自古中医有“一砭、二针、三灸、四药、五导引”的五术之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帛书中提到用砭石治疗痈肿。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砭石疗法的记述,其撰写时代早于《黄帝内经》。《史记》记载了上古时代一位名叫俞跗的医生,他不用汤药而是用砭石刺割治病。《山海经》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所指箴石即砭石。《黄帝内经》则强调:“东方之域,其病多痈疡,其治宜砭石。” 再如“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素问·五过论》)。《难经》中也说:“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宋·罗泌所著的《路史》中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而且,砭石疗法还是中医“五法”之一,即“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这里,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而制造形态各异的砭石,是为医家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自公元前六世纪,很多非医学类的古籍也有许多关于砭术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550年)载有:“美荻不如恶石”。东汉服虔《春秋左传传解》注:“石、砭石也。”《盐铁论·申韩》说:“下鍼石而钻肌肤。”《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汉书·艺文志》记载: “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唐·颜师古注:“石,谓砭石,即石箴也。”《韩非子·六反》:“夫弹痤(用砭石治痈),饮药者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也记载:“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管子·法法》:“痤疽之砭石。”《周礼·天官》云:“疡医掌肿、溃疡、金疡、劀杀之齐。”清代惠士奇《礼记》注:“劀杀犹砭割。”南宋诗人陆游在《秋夜读书有感》中云:“沉痛幸针石”《白发》中亦云:“偶赖针石功,富世成久客”。韩愈《苦寒》诗中:“鋩刃甚割砭”可见砭术虽在东汉以后不再居于主要地位,但仍传而不失。
虽然古代典籍中关于砭石治病的记载很多,但真正了解砭石的形态只能依据考古发现。如河南龙山文化灰坑中发现一枚呈三棱形的砭石,韩城故址挖掘出一端为卵圆形(作按摩用),另端为三棱形(刺破痈肿、排脓放血用)的砭石。江西、湖南出土的磨光穿孔砭石,其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这是经火煨或水热用于熨法的砭石。这些发现都证明砭石确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随着原始先民认识水平的提高,研制出来用于治病疗伤或保健的专石专用医疗器具。
砭石疗法作为古老的医学实践不仅为先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中医经络学说和“九针”的发明奠定了基础。马王堆出土的《脉法》中写道:“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脉即是经络,“以砭启脉”意思是指在用砭石治疗病痛时,人们可能逐步发现和认识了人体穴位与经络的走向和构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为医疗工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在砭石的基础上创制了金属针具。《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述的九针及其理论和治疗技术就是萌芽于这个时期。可以说,砭石是针和灸的鼻祖,没有砭石就没有针灸这门学科。
“针砭共存”可能直至汉隋时代,唐代颜师古说:“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为什么砭石疗法会失传呢?汉代学者服虔指出:“石,砭石也。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这就是说,随着铁器时代的发展,砭石逐渐为“九针”取而代之。
砭石疗法在汉、隋之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后,在民间仍有流传。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一本专门论述砭石的小册子《砭经》出版,作者自称为孙思邈的后人,其中论述了砭石的三个主要方法,一为点法,称“点其中而不必刺其体”,是一种不刺破皮肤的点穴方法,二为熨法,“熨其外,而不必灼其肤”,认为砭石的熨法比灸法更加安全,不易灼伤皮肤。三为摩法,即用砭石进行按摩。
砭石的用法,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一是以砭石直接在皮肤上施术(即刮、刺等),治癫;二是以砭石做热熨,治痔。《黄帝内经太素》中载有:“形志俱逸,则邪气克肉,脾之应也,多发痈肿,故以砭箴和石熨调之也。”指出了砭石的两种基本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