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盛事 【華夏五千載】第二章: 半...

【華夏五千載】第二章: 半神文化时期 (四)舜帝和禹帝时代(图)

第四节  舜帝和禹帝时代

仁孝舜帝光大帝尧基业

关于舜帝的家世,《史记·五帝本纪》是如此记载的: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gǔ)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已经是七代了。从穷蝉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儿子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却很喜欢后妻的儿子,舜一旦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而且他常常想把舜杀掉,不过,舜每次都躲过了灾难。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所生的弟弟,一天比一天的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当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推荐了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还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

因为舜的德行,舜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时,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看到这些成就,尧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一张琴,并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不过,舜的父亲瞽叟仍然想杀死他。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而自己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象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将水井填上,井下的舜就从旁边的暗道逃了出去。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便准备开始瓜分舜的财产。可是没想到,舜不久就回来了。舜回来后,还象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看到舜如此德行,尧便任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舜也都干得很好。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亦有具备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帝尧的时候,尧没有任用他们。而舜任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之为“浑沌”,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之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之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对于这三个人,世人都很害怕。到帝尧掌管天下的时候,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称之为“饕餮(tāotiè)”,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十分憎恨他,并把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流放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四门后,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

后来帝尧年纪大了,便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将帝位让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舜只得重新继承帝位。

舜继承帝位后,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帝王应该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应该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

禹、皋陶(yáo)、契、后稷、伯夷、夔(kuí)、龙、倕、益、彭祖等有德行的人,在帝尧的时候就得到了举用,但却一直没有职务。舜于是任命伯禹为司空,辅佐自己办事,以光大帝尧的事业,并让他负责平治水土;任用稷负责农业,教导人们播种百谷;任用契为司徒,对百官施行五伦教育,并告诉他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任用皋陶担任司法官。告诉他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处置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又任命倕为共工 ,统领各种工匠;任命益为朕虞 ,主管山泽,并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任命伯夷为秩宗 ,主管祭祀,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舜告诉伯夷,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舜还任命夔为典乐 ,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告诫他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要调和,相互之间秩序不乱,只有这样,人与神才能和谐,才能感天地。舜又任命龙为纲言官 ,早晚传达命令,报告下情,告诫他一定要诚实,因为舜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言论和灭绝道义的行为。舜还决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核的成绩决定升迁或贬黜。

由于舜知人善用,他任命的那些官员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倕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设置的十二州牧做事和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進贡;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甚至达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

在舜的德政和上述贤臣的辅佐下,天下诸事都振兴起来了。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着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明晰道德之理就是从虞舜帝开始。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时,舜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他被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奔向苍梧,泪洒湘江边的竹子上。娥皇﹑女英因遇大风大浪,没于湘江。今天洞庭湖边的山上还有二妃之墓。天下百姓对舜的去世也十分感伤。

禹治水彪炳青史
舜在世时,知道自己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十七年后舜逝世。待商均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与他,但与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各部落都来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禹继位后,效仿尧﹑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绩是治水。禹最后到浙江治水,死于会嵇 。如今绍兴有禹陵,而且,据考证,正是禹的后代在管理禹陵。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当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禹时,禹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表示不敢专擅帝位。

相传大禹治水之时,神龟载文于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畴”,谓之“书”,古称为“洛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有称为“洛图”)。该图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后来,周文王据河图和洛书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基础。(这里能查一下是神龟?还是理龟?  都有。我觉得理龟的意思是灵龟,所以还是采用神龟说法)

黄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和帝舜史称“五帝”。他们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为百姓所拥戴,并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与以往的神祗下凡并带有明显神的特征不同,他们虽身有异像,也有一些神迹,但他们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此外,他们虽为同姓,但却建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国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自夏之后,中国历史开始走入了王朝时代。

关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事实,虽然目前因为史料的原因,我们尚无法知晓更多的细节,但从现有的资料看,当时的人们已有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并具备了相当程度应付自然的能力。许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人们曾普遍认为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关尧舜禹的传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的看法将被推翻。因为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七千年前,中华文明就已经初见端倪。考古发掘显示,七千到五千年前,河南渑池县仰绍人,已有定居村落,制作的彩陶,非常精美。七千年前,浙江余姚县河姆渡人,制作了木骨泥墙的房子和独木舟。他们还种植五谷,饲养六畜,过着农居生活。据《新科学家》杂志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六日报道,对古老陶器的化学分析显示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七千年前就已经会酿酒。 由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过十年在山东省日照地区进行的发掘考察,二零零五年做出初步结论,认为在日照地区发掘的古城遗址是距今五千到四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史前国家的残骸。据估算,该古国人口六万三千人,仅其都城占地就超过一百万平方米。二零零四年初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龙的发现,为古史中黄帝的有关传说提供了重要实证。

此外,现在的很多史学家认为,诸子百家各树一帜、竞相争鸣的时代是中华文化、思想与智慧大发展的时代,然而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却临风长叹。他对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的时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贤王治世我没有赶上,但是古书中有记载。大道之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拔贤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会,人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不把财产视为私有,而把劳动视为美德,没有阴谋和盗贼。可是现在大道已经没落了,天下成了统治者的家天下,父死传子,兄终弟及,人们仅仅照顾自己的亲属和子女,货力为己、各私其私。”

可以说,三皇五帝时期经历了人神共存的阶段,华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 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当人完全顺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虽然没有修道,但是却在道中的状态。这也正是真正人类应有的生活状态。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