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墨蘭圖》是鄭思肖作於元大德丙午年,即1306年,當時趙宋已滅亡了近30 年,此時的鄭思肖也已經是古稀之人。畫中有作者的自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畫幅上還有鈴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古今。”畫中的蘭花花葉蕭疏,畫蘭而不畫土,作者作畫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國土被異族踐踏,蘭花不願生長在異族的土上。
論鄭思肖的才華,他首先是一位詩人,繪畫只是他的詩外之事。據說鄭思肖坐臥必向南,以表示不忘宋室,“所南”之號由此而來,“思肖”即取其“趙”的聲符,意為“思趙”,他的墨蘭也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
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鄭思肖在詩中則更加鮮明地表達了懷念故土、反抗元朝之情:“千語萬語只一語,還我大宋舊疆土。”文藝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借花木傲霜耐寒幽雅清香的自然特性,作為遣興寄情的依託,用以比擬人品的氣質。畫家們也不例外,他們常將植物中的清品梅、蘭、竹、菊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情,以物載道,藝術化地抒發內心的感情。這一點,我們不但可以從鄭思肖的詩中能體會出來,從他的畫中更能體會出來。
鄭思肖沒有直接的師承關係,而是受到南宋後期盛行的水墨畫風的影響。繪畫題材也僅限於水墨蘭竹,信手數筆,與題詩相得益彰,含意深刻。所以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承傳了鄭思肖的這種畫藝,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
畫中的蘭花花葉蕭疏,畫蘭而不畫土,作者作畫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國土被異族踐踏,蘭花不願生長在異族的土上。為了突現題旨,作者把這束蘭花設計成兩個倒寫的“個”字,構成一幅狀如花籃的畫面,但在白紙卷上卻沒有任何陪襯物。這樣奇特別致的畫面匠心獨運,非一般人能想像出來的。在用筆上,作者粗拙柔潤,寥寥數筆,奔放順暢,既顯示出蘭花花與葉的質感,又顯示出剛勁挺拔的陽剛氣勢,形象地體現出在惡劣環境之中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這是君子形象的絕妙寫照。墨竹本來就是寓意強的植物,但鄭思肖的墨蘭,寓意性比前人更強,在他的另一幅《墨蘭圖》中有一首題詩:“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于楚有光。”
他的墨蘭,沉鬱蕭疏,真是“淚水和墨寫《離騷》,墨點不多淚點多”。總之,在鄭思肖所有的詩作或繪畫作品之中,都表現了亡國之痛,愛國之情。由此可見,他的作畫不是閒情雅趣,而是用奇特的墨蘭形象,表達了國土淪亡的苦痛,抒發了自己身處逆境不趨炎附勢獨立不羈的情操,以物附意,富有鞭撻世間庸俗,頌揚民族氣節的深意。
《墨蘭圖》 - 畫家小傳
鄭思肖(1241~1318 年),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宋末,乙太學生應博學巨集詞科,授官和靖書院山長。宋亡後,便隱居蘇州寺廟,終生不仕,過著隱士般的“遺民”生活。鄭思肖的詩多感時傷世,抒發了他對宋室的懷念之情。繪畫上精于墨蘭、墨竹,像他的詩一樣,他的畫也寄寓著“故國之思”,表現了宋末愛國知識份子的心聲。代表作品有畫《墨蘭圖》、詩作《所南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