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Wednesday, May 14, 2025

音像天地古典音乐

Sibelius-Finlandia 西貝流士-芬蘭頌

邓梁

October 14, 2008

AA

邓梁

October 14, 2008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October 14, 2008

邓梁

October 14, 2008

邓梁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年-1957年)
{mp3}Music/Traditional/Sibelius-Finlandia{/mp3}
一生作過7首交響樂和交響詩,一部歌劇和許多小型作品,芬蘭將他的頭像印到了原來的馬克鈔票上,芬蘭人經常自豪地說,芬蘭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出過兩位世界名人,一位是西貝流士,另一位是九枚奧運會長跑金牌獲得者努爾米。

西貝流士出生在芬蘭一個小鎮,早年在赫爾辛基學習法律,24歲時赴德國學習音樂。後來去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意思是來自古老的傳說),立即轟動,他的最著名作品是交響詩《芬蘭頌》,是用芬蘭民歌憂傷的曲調組成,以一種不諧和的和聲號召反抗,是民族主義音樂的典型代表,成為號召芬蘭人民反抗沙皇俄國統治的號角,俄國政府一直禁止在芬蘭演奏《芬蘭頌》。芬蘭獨立後政府立即頒給西貝流士終身年金,鼓勵他繼續為芬蘭民族寫作樂曲。他被稱為「芬蘭民族之魂」。他的著名交響詩還有《列敏凱寧》四部曲,其中《圖翁內拉的天鵝》尤為著名。

西貝流士去世後,芬蘭人在赫爾辛基市為他樹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鏽鋼管組成的紀念碑,類似管鋼琴,芬蘭的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圖南(Eila Hiltunen)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完成了紀念碑的建造,每個鋼管的處理都表現了芬蘭金屬處理的不同特殊工藝。芬蘭總統曾送給來訪的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一座紀念碑模型,這個模型的製造比原型要費事的多。

《芬蘭頌 (作品26)》 (Finlandia, Op.26)是由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Sibelius)所創作的交響詩,全長約七分鐘。在1899年,作者寫好了它的第一個版本,作為愛國戲劇《自古以來的景象》中的配樂。及後,作者在1900年作出了修正,編成《芬蘭頌》。當時,俄羅斯帝國侵佔芬蘭,廢除了芬蘭的自治權。作者為了一個對抗俄羅斯帝國的愛國慶典而寫成此曲。

在這首交響詩中,作者用了大量激昂憤概、氣勢磅礡的音樂,用以知會人民芬蘭的政局危機,喚起芬蘭人民的愛國之心。在樂曲的末段,作者卻選用了較溫和的旋律。後來,這一段寧靜詳和的旋律,被作者獨立抽出成為另一首樂曲Finlandia Hymn(自由之詩)。

在1941年,Finlandia Hymn被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編上了歌詞,成為芬蘭最重要的國家樂曲之一。(註:芬蘭的國歌為Maamme。)這首Finlandia Hymn,在換上歌詞後,也是一首聖詩。這首【芬蘭頌】在改寫歌詞後也曾是一個非洲的一個國祚非常短的國家比亞法拉的國歌,名為《旭日東升的土地》(Land of the Rising Sun)。

美國小說家薩洛揚(William Saroyan)在他的著作《Finlandia》內,寫了他對這首【芬蘭頌】的熱愛感情,還有他跟作者的面談內容。這位小說家也在他最廣為人知的小說《The Daring Young Man On The Flying Trapeze》中提到這首【芬蘭頌】。

由於【芬蘭頌】這首曲子具有激發芬蘭人民愛國情操的力量,所以在俄國統治期間,它在芬蘭是被禁止演奏的,然而在芬蘭境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卻不斷將它排入音樂會的曲目。

【芬蘭頌】引起世人對芬蘭抗暴運動的注意,並促成了芬蘭的獨立自主,所以它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可說是遠遠超過西貝流士的其他作品。同年,西貝流士也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邁出成為重要交響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Free subscription to great contentFree subscription

Tags:

Comment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