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舍財消災”
古人或老人經常講一句話“積德”,“缺德”或者“造業”。其實德是人身體周圍的一種物質,與之相對應的是“業力”。
當人做好事或者遭受痛苦時,就會積德;當人做壞事時,就會損德,積累業力。德會帶給人幸福,而人的痛苦和不幸就是由人的業力導致的。德和業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當人舍了財,遭受了損失和痛苦時,人就會還掉一部分業力,從而積累德,可能就使人避免了由於這部分業力帶來的災難。這就是業力之間的轉化。
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紅塵苦短,人生如朝露,事事變幻無常,沒有永恆。時而高朋滿座,時而人去樓空。
當人身陷其中時,就會活得很累,執著於其中痛苦不已;而明白者能夠超脫出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能夠以平淡從容的心態對待。
三、“一個巴掌拍不向”
世上沒有任何偶然的事情。矛盾的產生是因為兩方都有問題。明白此理,當我們遇到任何矛盾,不愉快的事情時,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先去看看自己哪裡不對,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去找別人的不是。
只有這樣,才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如果人人都能夠這樣去做,那整個社會的道德就會提高。
四、“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當只是一個人時,可能做得比較好,因為為自己而做,也必須自己去做,沒有人可以依靠;兩個人時,也能互相分擔;
當人再多而形成一個集體環境時,人的自私就會增加或者更加暴露,這時,人自己都不想去幹活了,都等著別人。
五、“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
做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心正”。一個行善積德、不做壞事的好人,能夠堂堂正正,無所懼怕,就算半夜鬼敲門也沒有甚麼可害怕的。
而經常做壞事的人,周圍都是陰性的東西,遇個風吹草動就會戰戰兢兢,膽寒不已。
其實,自古“邪不壓正”,一個好人周圍帶著正的場,邪惡是不敢靠近的。只有邪惡的人或者思想才會招惹壞的東西。
六、“多行不義必自斃”
做人要做個好人。做了很多壞事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最終損失的是自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報應就到。”
七、“傻子有傻福”
這裡的傻子是指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心胸豁達寬廣的人。現在的人稱其為傻子是因為人思想觀念的變異。
其實“傻子”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他不計較個人得失,雖然被人欺負,經常吃虧,可是他得到的是最好的東西—德。
八、“不知黃蓮苦哪知蜂蜜甜”
這裡體現了一個相生相剋的道理。沒有經過痛苦也就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
九、“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裡體現了一個“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不失不得”的道理。
十“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做錯了事,如能知錯就改,還有機會彌補。浪子回頭金不換,懸崖勒馬未為遲。
如果一意孤行,不聽勸告,把壞事作絕了,那麼面臨的就只有可悲的下場,再也沒有機會了。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