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在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里,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發展,貨幣的鑄造與流通也有其特點,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正式發行了「大明寶鈔」,重新統一了紙幣的發行流通。紙幣是由政府強制發行流通的,而朝廷又沒有限制其發行額度,雖曾嚴禁金銀,但最後也同元朝一樣無法阻止寶鈔不斷的貶值。此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交易中自發的形成了用銀用銅錢的狀況。到明朝中期,孝宗年間,紙幣制度已名存實亡,形成了「積之市肆,過者不顧」的局面。中期以後,白銀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以白銀為主,以銅錢為鋪的貨幣流通制度構成了封建時代後期貨幣流通的新特點。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並且有明一代276年歷史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鑄錢經常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洪熙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由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熾在洪熙年間(公元1425年)鑄造。「洪熙通寶」傳世所見僅有二枚,皆為國寶級文物。不過泉界對其真偽尚有爭論。
明朝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公元1573)鑄造。仿造嘉靖錢制,有小平,折二兩種。光背者比較多見。少數小平錢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銀一厘。背「河」,「戶」者極少見,價格頗高。折二錢鑄量也多,製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價格頗高。還有銀質「萬曆通寶」錢。
萬曆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3元 神宗萬曆四年。版別繁多,以小平多見,平錢除光背外,穿上有:星、月、工、公、正、天。穿右厘,合背等。徑2.4--2.5厘米,重3.4--4克,折二徑2.8--2.9厘米,礦銀小錢徑1.9厘米,背五錢徑3.5厘米,特大錢徑8.8厘米,傳世屬小平錢最豐,面文除規整楷書者,尚有少數「歷」,歷下長日寬日數種。..
「天啟通寶」是明熹宗朱由校執政期間鑄造的,有50多個版別。單是幣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種,有紀局名、地名的戶、工、高、浙、福、雲、密、鎮、府、院、新;紀重的有一錢、一錢一分、一錢二分等。因此有人認為明朝天啟年間所鑄的「天啟通寶」,開啟了我國古代錢幣背面版式多樣化的先河。
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
「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弘光通寶是由明安宗朱由崧於崇禎至弘光年間(公元1644年至1645年)所鑄造。有小平,折二兩種版式。小平有單點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