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网讯】以《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名声鹊起的易中天,连日来将《百家讲坛》搬到加国,从加东的多伦多、渥太华,讲到温哥华。易中天的讲演,不但地域扩大了,内容也在扩大,从某一个朝代,或某一部古典小说,扩充到整个中华文化,甚至纵横五千年历史。此次温哥华之行,更将评议延展到中西文化比较和中国制度演变的历史。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依然是秉持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来论说臧否。
从饭局切入正题
座谈之初,易中天援引一位美国华裔教授的一则笑话开场,说一个华人公司在中餐馆宴请西方客人,入席后让客人点菜,等到菜饭上桌,西方客人就把自己点的菜延揽到跟前,弄得在场华人不知所措。主人本来是中国按传统的聚餐制招待,上酒敬菜尽地主之谊;客人则是按西方的分餐制来吃,我选择我负责,不管他人,归根结底是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误会。
由饮食差异,谈到中西文化内核的区别。易中天指出,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体意识,以个人为本位组成社会;而中华文化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先有群体再有个人。大到国家体制,小到日常生活细节,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差别。例如写信,中国是由大到小,个人的名字写在最后;西方则相反,越具有共性的东西,越要放在后面。
在文明转型间分叉
依照易中天的说法,在氏族部落阶段,中西文化形态应该还是大体类似的,只是在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期间,开始分叉。此时西方当属古希腊时期,中国当属西周早期。
黑格尔曾经说过,欧洲人提前希腊,就有家族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希腊炸毁了血缘组织,其结果是每个人都独立出来。引经据典后易中天认为,解除图腾认同,拥有个人人格和独立意识,这是由于当时希腊人所在的纳维亚半岛不适合游牧和农业,因此向工商经济转化,而这需要产权明晰与私有化。当个人有独立经济来源时,人格是独立的,意志是自由的。用个人财产外出经商,流动的商人从四面八方走来走去,形成聚落,就演变为城邦国家。于是“城邦的人”就被称为“公民”。在一个城邦共同生活,就要有规矩,要有一种东西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在氏族部落这种东西就是血缘,当血缘关系被炸毁后,每个人都成为分子,这就需要一种超人的“契约”,既用来处理经济关系,也用来处理社会关系。对于后者不是一对一的,而是全民契约,即法律。法律一旦制定,对所有人平等,并设立底线。但也有法律管不了的,如规定不能纵火,但不能规定必须救火。这方面的问题就要由道德来约束,而道德不能跟人来签订,要跟上帝签订,那就是宗教。易中天进而说,对于是非对错问题,宗教也解决不了,就只能与自然界签订,这就是科学。凡此种种,就需要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否则任何契约都是签不下来的。
周公“三制”权分天下
中国从氏族部落转到国家,没有炸毁血缘关系,而是承袭下来,形成家国一体制,家与国总连在一起。官员是父母官,军队是子弟兵,机关之间是兄弟单位。由此易中天分析说,在中国要做出一件事,必须要将非血缘关系转化成血缘关系,义结金兰,拜把子,请客吃饭,都是这种转换的操作手段。
希腊城邦中心总要有个广场,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不合格还要弹劾,由此建立“主权在民,轮番为治”。而中国古代是“邦国制”,主张“天下观”。对此易中天解释说,首先确定“天下”,而天不行使治权,指定其代理人“天子”统治天下,这就是需要得到天下的授权,即“天命”。太监宣读诏书时说的“奉天承运”,就是此意。所谓“革命”,也是指革除天命,即改朝换代。此乃周公当初为了解决政权合法性的思路,强调“上天革命”,其标准是“德”,以德得天下,也要以德治天下。但要转化为可操作的东西,这就是“礼”,即等级制度,形成尊卑主次的社会秩序。这样的结果会使一部分人不爽,周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乐”,而“乐”的根基,就是由家族血缘系统统辖的宗法制,由此组成划一的“和谐社会”。
天子下面分诸侯,诸侯下面分大夫,封土立家各司其职。就这样,周公用封建制、礼乐制和宗法制这三大制,确立了春秋战国的体制。易中天将此转换为通俗的说法,即三级所有、层层转包的分权制。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要算很不错的规划,但是到了秦汉以后,却变成了极权制和帝国制。
文化不靠“输出”定高下
对中国文化的定位,易中天有自己的“主见”。他反对“输出”的提法,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流出”。倘若特意搞文化输出,那就变成“叫卖”和“推销”了,甚至还要华社“分摊”。文化有种与生俱来的“势利眼”,就是哪个国家强盛,哪个国家的文化就处于某种强势地位。盛唐时万国来朝,使中国成为历史上的文化大国,那时也不用出去办什么学院,文化上就对外产生向心力。这是因为唐代提供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东西。
易中天强调,文化的魅力实际上与贫富无关,如非洲的歌舞、木雕等,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要成为文化大国,一定要为全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做不出对整个人类具有独特意义的贡献,外派再多的团都没用,所谓“再现汉唐盛世”也是一句空话。
要说“品三国”正是易中天的“拿手好戏”,但是他对到海外讲三国,采取的是一种排斥的态度。因为他担心过于讲究权谋权术的三国,会将副作用传播到海外,甚至造成“输出腐败”的不良后果。一些外企已经受到三国的影响,激化了职场斗争,在公关和经营上上行下效,出现某些腐败现象。
就易中天来看,三国鼎立本来挺好,彼此如果停止战争,关起门来发展生产,然后形成合作与联合,会是一个更好的结局。但是就坏在谁都想当江湖老大,一定要一统天下,向来不讲双赢。这就只能打仗,巧取豪夺,所以极权就成为一种必然。
易中天坦言,他反对把中华文化说成一无是处,否则何以维系三千年?但是他也反对把中华文化说成完美无缺,否则何以有鸦片战争?这需要客观全面地加以综合认识,而不能走向极端偏颇。
对中华文化精髓,易中天称之为“中国智慧”,他认为由三大板块组成,即哲学板块、政治
中华文化精髓三板块
板块和人生板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中国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能为全人类所接受,普遍适用;又为中国所固有。
就中国的哲学智慧而言,易中天首推老子、中庸、易经、庄子和孔子。尤其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他还认为庄子的“己所盛欲勿施与人”,也一样值得推而广之。像饭桌上劝吃,逼孩子学这学那,都应该引以为戒。
就文化的雅俗来说,易中天认为雅与俗是可以转化的。大雅若俗是最高境界,其次是雅俗共赏,再次是雅俗并列。《诗经》的“国风”最早是在地头上唱的,唐诗宋词有些是在青楼里唱的。当年电影发明出来,只敢在巴黎印度人开的地下场所放映,有身份的人化妆后才敢去看,如果那时当作“三俗”被扫掉,现在就没电影可看了。所以像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小沈阳的“俗文化”,也是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喜欢“二人转”,那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不喜欢“二人转”,只能算是愿意放弃宪法所赋予的这个权利。
來源 环球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