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人類對於天空都有探索的慾望。從古希臘人阿爾希塔斯所製造的機械鴿,或古代中國人發明了風箏、天燈等可以飛至空中的人造物;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們開始以科學的方法設計載人航空器。甚至到18世紀末期,工業革命為人類的航空技術提供了相當大的推進;熱氣球、飛艇、滑翔機和飛機等眾多現代航空器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相繼被發明,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進一步刺激了飛機製造業的進步。一直到20世紀中葉以後,人類正式踏入了航天領域,並持續進步當中。而這些成就若單純以東方世界的航空技術來看,可以溯及到中國古代的風箏製造技術,讓我們藉由風箏來一起探索古時候人類對飛行的渴望吧!
風箏起源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韓非子》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為春秋戰國時的哲人,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曾「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製造的「木鳶」(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而後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爲「紙鳶」。而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從高承的《事物紀原》:「紙鳶其制不一,上可懸燈,又以竹為弦,吹之有聲如箏,故又曰風箏」即可看出,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產生了「風箏」的名字。
風箏類別
了解了風箏的起源後,讓我們來看一下風箏有哪些類別。中國傳統風箏大致被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軟翅風箏,其骨架多为立体的结构,放飞时,两翼微微拱起,也可以轻轻颤动,此类風箏的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條構成,因两翼下部无硬性结构,没有骨,故被称为软翅风筝。第二類是硬翅風箏,這類風箏樣式多變,骨架結構多變,但大致上是由两根向后弯曲的竹条、膀线和上覆蒙面纸组成,兩側邊緣高,中間略凹,翅的端部向後傾,形成结构稳定的通风道,因其形如翅,故被称为硬翅风筝。第三類是板子風箏,最早用于竞技和比斗的风筝。此类风筝升力片边缘都有骨架支撑,形成板状的结构,因此被称为板式风筝。當然還有發展出其他類型的風箏,像串子類、立體類等,但最大宗的還是這三類風箏。
風箏詩詞
當然除了以上的歷史沿革及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風箏類別外,在中國古代詩人的詩詞中,也顯現了風箏已經融入了民間生活之中,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懷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紙花如雪般漫天飛舞,姑娘在鞦韆上蕩來蕩去,五顏六色的裙子在風中擺動,可以與蝴蝶比美。風箏和少女與春天相映成趣,充滿人間繁華溫暖。除此之外,
有些詩人也藉由風箏扶搖直上的特性,展現了自己的理念與抱負。例如,北宋名相寇準的《紙鳶》:「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詩中雖不見「紙鳶」二字,也看不到紙鳶的形象,但其實詩人意在以景抒懷—風箏升空高飛需要依靠風力,清明政治理想的實現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
由上述可知,風箏在古時就已深入古人的生活當中,同時風箏在人們內心的印象即是代表了扶搖直上,橫越天空的想像。
Labor Day
January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