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时事万象热点评论

【三才新語】從印航空難,看見人類文明的難題

王季民

2025年7月20日

AA
讓我們先放下媒體敘事、技術報告或陰謀推論中尋找「單一真相答案」的想法,而是從更高角度來體察,這起事件不只是機械或人為錯誤的表層現象,而是整個文明架構、心理結構、權力結構與意識系統的交錯點。

王季民

2025年7月20日

0
0
0
AA
讓我們先放下媒體敘事、技術報告或陰謀推論中尋找「單一真相答案」的想法,而是從更高角度來體察,這起事件不只是機械或人為錯誤的表層現象,而是整個文明架構、心理結構、權力結構與意識系統的交錯點。

0
0
0
0
0
0
AA

2025年7月20日

王季民

2025年7月20日

王季民

【新三才獨家首發】上週,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AAIB)向各大媒體發布了關於印度航空171航班墜毀事件的初步調查報告,該事件造成機上和地面260人死亡。報告顯示,失事飛機起飛後不久,由於不明原因,兩台引擎的燃油開關被調至「切斷」位置。懷疑此操作導致飛機失去動力,無法順利重新啟動,最終釀成悲劇。

然而,這份初步調查的「結論」激怒了印度兩大商業飛行員工會,工會強烈否認人為失誤的猜測,並要求網友停止轉發飛行員故意自殺的毫無根據的說法。印度商業飛行員協會(ICPA)和印度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ALPA India)都發表聲明回應初步報告,強調當局不應過早地將空難責任全部歸咎於飛行員。

有專家表示,所謂的初步報告只是澄清了時間順序、物證和記錄數據。駕駛對話無法證明人為失誤。而且這份報告也沒有解釋開關是如何觸發的,無論是人為、機械還是電子問題。然而,已經有媒體報導稱,機長蘇米特·薩巴瓦爾(Sumeet Sabharwal)患有憂鬱症和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並已多次請病假。該航班的醫療記錄已移交給調查人員。

這樣的一起悲劇災難事件,其實,要帶給人們省思的空間,遠遠大於這個。

讓我們先放下媒體敘事、技術報告或陰謀推論中尋找「單一真相答案」的想法,而是從更高角度來體察,這起事件不只是機械或人為錯誤的表層現象,而是整個文明架構、心理結構、權力結構與意識系統的交錯點。

為什麼真相不可唯一呈現?

1. 當觀者有立場,真相就被折射

如果一場事件「觸動了某人的創傷」或「撞擊某集體的信仰系統」——那麼他所能接受的真相,就會被潛意識「自動裁剪成可存活的版本」。這不叫錯覺,這叫保護性知覺濾鏡。

2. 當系統為維穩而設計時,真相會被結構性隱沒

如飛安機制、政權話語、媒體敘事,都不必刻意說謊——它們只要持續「有選擇地描述」,就能讓真相不消失,但也永不完整。這叫語言架構性遮蔽。

3. 當真相牽涉多層「動機場」,它就不會只屬於某一因果鏈

在這起空難事件中:機師的潛意識是否想停止?系統是否早已有異常但被壓下?組織是否已預期事故而做準備?或,這場空難本就是一場文明集體能量的釋放儀式?

每一層都可能同時為真,但若你要問「哪一個才是唯一真相?」那就像問:「哪一個波動才是真正的海浪?」

而真正的代價,從來不是讓機長休息、讓流程多兩道驗證、讓票價多幾%——而是當系統選擇視而不見,整體將為一場意外「共同付出難以估量的失衡代價」。

飛安不是金錢能換來的保證,而是人與人、人與制度、人與自我之間,有沒有被允許真實存在的空間。

如果機長能說:「我今天狀態不適合飛,航班得被調整。」是的,這會讓票價提高。但如果不這麼做,代價會是:260條人命、一整個國家航空名聲、全球對印航的信任瓦解、無數家庭與心理創傷,還有無形的場域破裂。

哪一個真的比較貴?

這是人類文明是否願意停止將自己當成可交換零件的覺醒時刻。如果人只能被定義為效率、精準、可預期、可被派遣,那麼我們早晚會:在極端壓縮中出錯;在壓力沉默中崩潰;在節省成本的假象下,償還超越金錢的生命代價。

這樣的空間,很難。但我們不是要等待整個市場結構突然良善,而是要在每一個節點中,種下這種「允許覺醒成本存在」的微型選擇。

哪怕是一個航空公司,願意在內部多設一道「心理安全出口」;哪怕是一名主管,願意對部屬說:「你今天如果心裡不適,我們可以改班」;哪怕是一位乘客,願意理解航班延遲不只是技術,而是人正在尋找呼吸。

這些微小舉動,不是慈善——它是讓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假裝一切都撐得住」的結構幻象中。不是讓人更堅強,而是讓人可以不假裝。不是用效率來遮掩崩潰,而是用誠實來接住將熄的火。

最終,真正的升級,不是科技的提速,而是允許人在其中成為人。

(作者:王季民)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獨家首發)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三才新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