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獨家首發】當川普在重返白宮後大張旗鼓公布新一輪關稅清單,對墨西哥、越南、印度、中國等多國揮下重稅之刃,台灣卻異常地——缺席於名單之中。這看似是一份豁免名單,但在一個以地緣利益為主旋律、以交易邏輯為底色的政權思維中,這樣的缺席,本身就是壓力。
對台灣來說,這不是禮遇,也不是幸運,而是一種被放置於「延遲打擊位」的懸置狀態。在戰略場觀裡,最難防的從來不是當頭棒喝,而是那把懸在半空、永不落下的劍。
川普是極端理性的交易型領導者。他不需先決定誰是盟友或敵人,只要當下利益結構變動,任何一國都可被重新定義。這也正是他未將台灣列入的深層邏輯:不是不處理,而是保留。不是放過,而是保留操控空間。
這種「懸置戰略」背後的運作有三個關鍵層面:
第一,談判籌碼之保留。
川普始終視經濟制裁為談判籌碼,而非道德評價。台灣目前被排除,意味著其未來仍能被「換牌」,作為與中國、或與盟國歐洲交涉時的變數。而在這種懸置狀態下,台灣不只是觀望者,更是無法穩定預測未來的壓力承擔者。
第二,供應鏈重構壓力的間接施加。
不立刻課稅,意味著給台灣業者一個暗示:「你有空間調整」。但這種調整不是自由選擇,而是「在不確定中被迫遷移」。於是,許多科技、製造與出口產業,將在內部自行預設「最壞情境」,從而提早做出符合美國利益的自我修正。這正是川普慣用的場外施壓術——讓壓力不來自命令,而來自預期。
第三,心理戰的未顯形壓力。
一場真正的壓力,從來不是已發生的,而是「可能發生卻尚未顯現」的那一種。當台灣在全球關稅名單中成為一個缺席的名字,其實正被放置在川普的策略棋盤中,等待出牌的時機。這種被保留,而非被對待,才是真正的風險來源。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美國總統揮舞全球經濟規則之筆,並非基於規範或價值,而是基於「可操作性」,那麼——我們是否還有空間,為自己定義位置?
台灣目前面對的局勢,不是「是否會被打擊」,而是「能否在被打擊前,先自建主動、先擁有話語、先創出能夠轉化角色的位置」。這是一場看似未開始的戰,但真正的對局,就在我們還以為暫時安全的這一刻,早已發生。
但問題是:在風暴尚未顯形之前,台灣是否只能被動等待風的方向,還是能夠主動成為渦流中的主動者?
場內主動性,來自「自知非中心」的深度智慧
首先要承認的殘酷真相是:台灣不是此場全球地緣博弈的發牌者。無論是美中貿易重構、AI武器化競賽、還是供應鏈戰略轉向,台灣都不是起因,而是位置上的關鍵通道者。
在這種結構下,若不能清醒意識自身不是規則設計者,就無法真正產生主動性。主動,不是來自幻想主導,而是來自對「自身處境透明化」的精準操作。
這是一種來自邊緣的策略智慧:不是向中心靠攏,而是成為場域中不可被排除的交匯節點。
「預壓式布局」——讓風還未起時,我已成風向
在被懸置的時刻,最忌諱的是被動等待外部下指令。真正的場內主動性來自:不是問「若美國制裁,我該怎麼辦?」而是問:「在美國未制裁時,我如何反向建構『美不敢輕易動手』的策略場?」
這就是所謂的「預壓式布局」。亦即:在對方尚未下壓之先,先布下讓對方顧慮重重的反應點。例如:
- 加強關鍵供應鏈的國際角色感(非依賴感,而是「不可取代感」)
- 擴張與第三方地區合作的交錯協議(避免被單邊框架綁定)
- 主動提出多邊平台議題設定(非等人發起,而是定義場域主題)
唯有如此,才能在川普型不對稱壓力場中,生成一種「你動我前,需先衡量我動」的外交能量。
技術中立是假,語言先行是真
台灣過往習慣以「技術輸出者」自居,強調中立與效率。但在權力場態下,技術從來不是中立,它是語言的延伸,是戰略的載體。若台灣不在語言中表態,只在技術上輸出,那就意味著將話語權主動讓渡。
主動性,來自於:「你不是等世界來定義你,而是你先說出你想讓世界如何理解你。」這也是策略的一部分——以先行語言定義框架,而非只在制裁後澄清無辜。
風,必須現在就開始吹動
被懸置的台灣,不可能掌控整場局。但能決定自己在風暴來臨前,是一個等待命運的觀望者,還是一個場中創震者。
川普這場風暴,可能來、可能不來;但主動性這場自我生成的風,必須現在就開始吹動。
(作者:王季民)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獨家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