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科学探索环境保护

美、中兩大烏賊 減碳的最後機會

瑀彤

2015年9月23日

AA

瑀彤

2015年9月23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9月23日

瑀彤

2015年9月23日

瑀彤

地表最熱紀錄年年刷新,聯合國氣候協商首次要求所有國家,不論貧富都需提出減碳目標,美、中的計劃倍受矚目。 年底的巴黎氣候會議不管誰主導,都必須找出共識。

「百年大旱」、「世紀洪災」、「史上最強颱風」、「最嚴重土石流」……,看到這些聳動標題,很多人幾乎快要見怪不怪,因為暖化早已不是新聞。

無奈的是,溫室效應導致氣候異常、環境劇變的趨勢,只會愈來愈明顯、快速。

七月中,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布最新的「氣候現狀」(State of the Climate)年度報告指出,去年是有紀錄的一三五年以來,地表最熱的一年。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全球氣溫飆高,又刷新了紀錄。

地球走上了暖化的不歸路,人類能夠做的,就是延緩暖化的速度。今年年底,一場「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艱巨任務,即將在巴黎登場。

從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十一日,通稱「巴黎氣候會議」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一輪締約方會議(COP21),將在巴黎近郊的勒布爾歇召開。一九六個國家的代表要舉行近兩週的馬拉松談判,設法達成共識,簽署新的氣候協議。

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各界都寄予厚望,把這場會議視為「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我們正急速走向可能改變地球運行方式的臨界點,我們即便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卻沒有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而二○一五年,就是實現改變的關鍵機會。」

新協議必須達成一項重要使命:為了阻止全球升溫超過攝氏兩度,所有國家都要提出各自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一旦達成,這將是聯合國氣候協商進行二十多年來,首次要求所有國家,不論貧富,均需採取行動,遏制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排放。

新的巴黎協議將取代《京都議定書》,成為二○二○年後,唯一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公約。一九九七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只要求富國減排,對當時的開發中國家(例如中國)並無約束力。

多年來,全球氣候談判波折不斷。二○○九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各國也試圖達成協議,但卻在富裕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激烈交鋒中,破局落幕。主要的爭執點就在於,富裕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應該分別承擔多少減排責任、分擔多少經費。

這次不能空手而歸

今年,情況似乎有了轉圜。包括歐盟二十八國、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在內,主要國家相繼提出減排目標,讓年底達成協議的希望大增。

「我覺得,巴黎會議將與哥本哈根會議不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告訴《紐約時報》,「大家都知道,他們這次不能空手而歸。」

各國現在力圖彰顯的是勇氣和決心。「在溫室氣體減排上,外交戰的關鍵是如何凸顯本國的努力程度,」《日本經濟新聞》觀察。

根據氣候科學網站Carbon Brief的統計,七月底為止,總共有四十九個國家向聯合國正式提交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合計承諾的減排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近六成。(見表一)

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美、中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計劃。

長期以來,這兩大「烏賊」一直被視為導致全球氣候協定破局的最大阻礙,但去年十一月,北京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議上,歐巴馬和習近平出人意料地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一起宣布二○二○年後,各自應對暖化的初步目標,為巴黎氣候談判帶來了新的轉機。

美國的目標,將以二○○五年為基準,在二○二五年達到減排二六%至二八%。而中國也初步承諾,排放量將在二○三○年達到頂峰,隨後開始減少。

今年六月三十日,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了一份十六頁的方案,進一步提出最新目標:在二○三○年前,促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二○○五年減少六○%~六五%。(見表二)

歐巴馬拉攏中國一起發布減排目標,意圖是在今年的氣候談判中,掌握主導權。「作為兩個最大經濟體和最大排放國,我們有特殊責任,」他在去年的聯合國紐約氣候峰會上強調。

美、中、歐三方主導談判

不過,減碳不遺餘力的歐盟,早就搶在美中之前,通過了號稱史上最具野心的減排目標:在二○三○年以前,將排放量比一九九○年水準減少四○%。因此,年底的巴黎會議,可能會在美、中、歐三方的主導下推進協商。

另方面,全球第五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日本,因為福島核災後,暫停核電,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大增。安倍政府決定以二○一三年作為基準,訂出「到二○三○年前,將比一三年水準減少二六%」的減排目標,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讓削減幅度顯得更大,真正的削減率其實低於美歐。

中國是禍首還是救星?

至於中國的減排承諾,背後有什麼盤算?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二○一三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二九%,是美國的兩倍。

在許多人眼中,中國當然是暖化的禍首,但也有人認為,只要北京的領導人訂出雄心勃勃的政策,傾全力讓經濟愈來愈環保,中國可以成為救地球最大的希望。

如今,「中國精明地展示了自己傾向於後者、較為環保的形象,」《經濟學人》智庫(EIU)能源主編亞當斯直言。

最新的減排目標「反映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努力,體現了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六月底訪問法國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巴黎自信表示。

「計劃非常詳細,顯示中國很重視自己的氣候政策目標。」「這是一個驚喜,獲得了人們的掌聲……」不少專家對於中國願意在國際平台上接受排放限制,都不吝予以肯定。

也有人分析,中國是想在巴黎氣候會議上主導討論,展現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姿態,並在氣候議題這個全新領域,爭取訂定遊戲規則、建立治理結構的領導權。

但還是有人認為,中國的目標仍然太保守。綠色和平組織中國氣候分析師李碩指出,這些承諾應被當作一個起點,未來還需採取更為宏大的行動,「考慮到煤炭消耗的大幅下滑、可再生能源的順利普及,以及空氣污染問題的迫切性,我們相信中國的作為,能夠遠超過它現在提出的計劃。」

通往巴黎之路有譜?

隨著主要國家紛紛開出減排支票,中國也跟美國站到同一邊,開始承擔作為大國的責任,「通往巴黎之路」(Road to Paris)似乎愈來愈有希望。

就連教宗方濟各也扮演了臨門一腳,向全球十二億天主教徒發出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近兩百頁的新通諭《願?受讚頌》,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為年底的談判提供了強而有力的道德領導。

只不過,這場減緩暖化的艱巨挑戰,許多人並不看好。

「政策行動化解氣候災難的機率大不大?目前來看,答案是否定的,」《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便悲觀認為,「即使年底的氣候會議能達成一項普遍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答案也是否定的。」

自主減排,容易陷於消極

主因之一,新協議是由各國自行提出自主減排計劃,因此,減排目標容易陷於消極。能否達成具有實際效果的共識,仍是未知數。

氣候政策專家斷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各國的計劃加起來,並不足以形成遏制暖化的強力行動。

同時,在進展極其緩慢、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批評「速度像蝸牛一樣」的會前談判中,不少棘手的問題仍未解決。

各國「在關鍵問題上,還面臨著各種深刻的、長期一直存在的分歧,」美國氣候科學家麥爾斯指出。

例如,海平面上升對小島國家最為不利,這些國家要求,巴黎協議應該為逐步停止人為排放溫室氣體,設定明確的時限,比如二○五○年。

但是,以石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許多國家認為,訂定期限的做法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怎麼訂都很難達標。

而歐盟則是堅持要求,無論各方最終在協議中達成何種排放目標,都應該盡可能使這些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這種立場讓許多國家感到不安。

更別說,還有資金和政治上的難題。富裕國家如果不提供資金,幫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暖化衝擊,開發中國家將無法兌現它們的減碳承諾。

政治上,歐巴馬把應對氣候變化視為自己「歷史定位」的重要一環,但共和黨長期反對美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協議,認為會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他的減排計劃恐將在國會遭遇不小阻力。去年底,他宣布美國將捐助三十億美元(約九五三億台幣)給國際氣候基金,幫助窮國對抗暖化,結果在國會被共和黨議員擋了下來。

巴黎協議踏出第一步

暖化已經回不去了。各界普遍認為,任何最終的協議可能都嫌太弱,無法減緩全球變暖。但是,大家也同意,為了搶救地球的命運、人類的未來,各國都必須從分歧中找出共識,逐步制訂更加嚴格的減排計劃。

達成巴黎協議,將是這個艱巨工程踏出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瑀彤)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