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文学艺术油彩丹青

傳統文化:袁氏叔侄——仙風道骨繪中華

姜啟明

2020年1月5日

AA

姜啟明

2020年1月5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20年1月5日

姜啟明

2020年1月5日

姜啟明

【新三才首發】袁江、袁耀二人以畫風嚴謹的山水樓閣界畫獨樹一幟於清朝畫壇,以「二袁」之稱聞名於畫史。「二袁」近師清前期的李寅、蕭晨、顏嶧和顏岳,遠溯明代仇英及宋代許多名家。袁氏二人畫風一致,作品難以分辨。他們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局部地區流行了將近百年,對後世影響很大。

「二袁」除界畫外,另擅寫意山水,用筆較為粗放,如《寒山萬木圖》即屬於此類。 而且他們兼擅花卉鳥獸,其花鳥畫造型準確、用筆嚴謹、設色淡雅、富有情趣。袁江和袁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但是這些畫蹟並不流傳在家鄉揚州,而完全集中於山西一省。二袁精於界畫,亦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宗法宋元。

界畫,是指用界筆、直尺相互配合劃線的繪畫方法,是中國畫的一種,主要以描繪山水樓閣為主。 早在宋元時期,界畫已達高峰,是中國古典山水畫的一種重要形式,並在畫史上獨立成科。

中國的界畫歷史悠久,萌芽於秦。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把各國宮殿的圖樣都畫下來,應可算是界畫的先河。 界畫在宋以前被稱為「臺榭」、「臺閣」、「屋木」、「宮觀」,直到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才提出「界畫」的說法。 唐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五代衛賢的《高士圖》可作為早期界畫的實例。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金明池圖》留下了北宋汴京的城廓面貌。元明以來對界畫不重視,明代石銳、杜堇、仇英、清代「二袁」繼承了界畫的傳統。 清初揚州地區,曾經出現了一批界畫大家,其中以袁江、袁耀最負盛名,有「袁氏畫派」之稱。

袁江,字文濤,晚號岫泉,江蘇江都(今揚州)人。 擅長界畫山水,精湛絢麗,能粗能細。描繪建築結構嚴謹,工筆重彩,風格富麗堂皇,是清代著名界畫大師。 袁江是一位職業畫家,主要在揚州和江浙一帶從事藝術創作活動,曾偕侄袁耀被尉姓鹽商聘至山西太原作畫多年。

袁江界畫多以巨幅立軸或通景屏表現大畫面的山水樓閣,精細描繪的宮殿樓台鑲嵌在仿宋山水中,透過細部場景增添畫面的敘事性,環繞著建築圖像提供視覺的悅目與想像,襯托古代宮殿的氣勢磅礡與不凡。

袁耀,字昭道,耀亦作曜, 其畫山水樓閣構圖繁複,場面宏大,設色講究,局部精細入微。除去較多以古代詩詞、神話故事為題的山水界畫作品外,袁耀也有若干精彩的對景寫生的佳作,流傳作品比袁江多,而且往往是大幅,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

袁耀的繪畫素材多為古代宮苑,他擅畫山水樓閣,畫傳統功力深厚。他將民間繪畫的精妙與雄偉壯闊的山野、工整細緻的樓閣巧妙地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大大提高「界畫」的表現能力。

條屏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種懸掛或裝裱的形式,由幾條獨立的畫幅組成。 每幅畫的內容可以是單獨的一個主題,也可以由多幅畫面組成一個主題。由多個畫面相連而成的,又稱之為「通景屏」,它的數量可以是四條、六條、八條,最多可達十二條。

袁江《蓬萊仙境圖》 十二通景屏 設色絹本

袁耀作品包括有捲、軸、冊頁、橫幅、扇面,更是擅畫條屏的高手,尤擅長繪製12條通景屏,他既能通盤考慮全圖的總體效果,同時又能考慮條屏在分割後,每一條畫面的相對獨立性。

袁耀1774年作《綠野堂圖通景十二屏》

中國傳統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如建築、雕塑、瓷器、繪畫、書法等等。一幅完好的作品不但逼真,更是追求細膩、準確以及畫的正統、標準。袁江和袁耀的繪畫作品結構嚴謹,構圖突出了技法上的高超、準確、細膩,除了表現正統藝術對高質量的完美追求,更是將中國悠遠歷史之繁華盛世與蓬萊仙境的安和寧靜透過畫作流傳下來,在此傳統式微時代更彰顯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袁江 《春夏秋冬》四條屏

(作者:雪麗)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