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网讯】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在山东极为流行。自古至今,春节期间,以年画点缀,相沿成习,“总把新桃换旧符”体现了年画每年更换的特点。同时,山东又是年画的主要产地,所产年画,销及全国各地,因此,山东有画乡之誉。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年画为清末民国时期的,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神像,以各种各样的“门神”为最多。有太山娘娘、财神、玉皇大帝、关公,带季节头的皂王爷等,有的为各种神仙头像配一段凤凰经文。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这些年画利用我国传统的勾线技法,构图对称饱满,线条粗放,色泽明快,以红、绿、蓝、黄为主,对比强烈,主题突出。画中人物质朴大方,散发着浓郁的乡士气息。反映了农民寄希望于门神的保护,期求合家安乐。
第二类是供欣赏的画。这类画中最重要的是“横披”。因为主要是贴在农家炕头墙上的,又称“炕头画”,由于生产时全用木版套印,不象别的画那样还要手工染色,所以又名“模子画”、“草画”。
第三类是供装饰的画。用以挂在照壁或糊灯用的“福字灯”、装饰窗户用的“窗顶”、“窗旁”、“窗角”、“月光”、糊天棚用的花纸、用以遮掩壁龛的“毛方子”“轿车围子”、“桌围”、按在帽下挡阳光的“太阳遮”。
第四类是家庙神轴。(如图5)。家庙神轴是家庙(即祠堂)里书写祖宗名字、过年供奉的年画。山东省博物馆保存的这张家庙神轴出于清代的胶东,画面上方是两位祖先的画像,方格是书写祖先名字的地方。正厅是神龛、放供品的供桌。画面下方画有家庙外景和几盆开得正旺的鲜花以及后代在过年期间接踵而至前来祭祀祖先的情况。这个轴子两旁各有一花卉瓶,鲜艳欲滴的牡丹被几株兰草、莲蓬衬托得高贵雅致。盆中的莲蓬子寓意人丁兴旺,牡丹花、兰草寓意着富贵。
此外还有专门供结婚时新房内贴的专题年画,供家有丧事之户贴的年画,有专供家有病人户和孩子稀少户或缺男孩之户贴的年画,(如下图6所示)画面为两个天仙和一个骑在麒麟上、怀抱莲蓬和笙的孩子,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麒麟送子”是昔时民间常见的瑞祥装饰,麒麟,简称麟:龙头、狮尾、鹿身、马足、圆蹄,通体鳞甲,为传说中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的“含信怀义”、“王者至,仁则出”的仁瑞之兽。也有称其为长寿之兽的。我国历来将麒麟、龙、凤凰和龟合称为“四灵”,并将麒麟列为“四灵”之首。相传麒麟能给那些积德却无后的人家送来子嗣,寄予了该户人家对男孩的盼望。主题突出,生动有趣。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年画大多数来自全国四大年画出产地之一的潍县杨家埠,它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多少年来。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年画的种类约可分为版画、刻纸、纸绘三种。山东潍县杨家埠的年画便是木版年画,版画是以木刻图案,再按图上色而成,用色活泼大胆、含意吉祥。它取材于民间生活,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表达的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夸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鹿鹤(六合)同春》、《老寿星》、《猫(耄)蝶(耋)戏牡丹》,反映了人们希图长寿健康的意愿,《金鱼(玉)满堂》、《摇钱树》、《聚宝盆》等。表达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愿望,有的年画还寄托着人们消灾祛祸、安居乐业的心愿。“画店百家,年画上千”就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乾隆年间最兴旺发达时的写照。“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可见当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喜爱的程度。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曾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杨家埠年画还间接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今普通百姓的居室里不再张贴年画,年画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成为一部分人猎奇的对象,而学者们眼中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是需要研究和保护的对象。
现在我们从博物馆欣赏到原汁原味杨家埠木版年画,追忆起它往昔的荣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艺术气息,也是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最好的纪念。
来源:记山东省博物馆馆藏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