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獨家首發】一項來自國際跨學科研究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烏賊可能透過一套複雜且具結構性的「水下手語系統」進行溝通。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人類對語言的傳統認知,更為我們打開了理解非人類智慧的新視野。
研究人員在長期觀察烏賊互動時注意到,牠們會做出一系列看似固定的動作模式:如舉高手臂、將觸手捲向一側、彎曲成圓形、或排列成如冠狀的特殊姿勢。這些行為乍看之下或許只是隨機的動作,但科學家發現,這些姿態總是依循一定的順序出現,且每每能引發另一隻烏賊的明確回應。
於是,一個大膽的假設被提出:這些觸手的揮動,不是在無意識地活動,而是某種「說話的方式」——一種在水中進行的手語對話。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不只在於揭示烏賊可能擁有某種「語言」,更在於它突顯了非人類智慧在語言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以下,我們可從三個層面進一步解析這項發現的深遠意涵:
一、本質層:語言的形式不只一種
這套烏賊的溝通系統,不應簡單地被視為語言的模仿或擬人化詮釋,而是語境與結構在另一智慧體中的映現。觸手的動作與組合,並非隨機,而是一種帶有特定意圖、能誘發回應的訊號模式。
這些行為具有以下語言性特徵:
頻率語言(gestural-frequency codes):每一個動作具一致性與可辨識性,並能觸發對方相應的行為反應。
語法雛型(proto-grammar):若這些動作可重組、排序,並在順序改變時產生不同意義,則已形成初步語法結構。
這意味著,烏賊的溝通方式並非人類語言的附庸,而是一種平行進化、具備語言功能的獨立系統——一個與語言本質平起平坐的「語場」。
二、真相層:非聲音語言的普遍存在
人類文明長期將語音與文字視為語言的唯一形式,然而這項研究再度提醒我們:智慧不必依賴聲音來表達。
烏賊的手語系統,與蜜蜂的舞蹈、鳥類的求偶動作、象群透過地震波傳遞訊息等現象一樣,都屬於「非聲音語言」的範疇。這揭示了一個關鍵事實:
語言 ≠ 聲音;語言 ≠ 工具使用;語言,是可轉譯的意圖 + 可辨識的反應模式。
烏賊具有獨特的神經架構:牠們擁有發達的集中神經系統、外顯於皮膚的顏色與紋理控制能力,以及靈活的多條觸手,讓牠們得以創造出複雜的語意輸出方式。這種溝通形式,已可視為一種新興語言型態:「水下動作語頻語言(Kinesic Aqua-Linguistics)」。
三、哲學層:語言的主體性重構
最深層的啟示,也許不是烏賊有多聰明,而是人類並非語言的唯一主體。
我們過去慣於以「人類語言」作為衡量智慧的標準,將其他生命的溝通方式視為低等或模仿。但這項發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語言,其實是宇宙中多種智慧生命之間共通的「場域交感機制」。
這預示著一種新的文明觀:
語言不再是人類文明的專屬產物,而是智慧體之間建構意圖與連結關係的自然結果。
任何能夠互動、回應並建立共享意圖的生命體,都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語言生態系統(Linguistic Ecospheres)。
結語:語言的宇宙共鳴
我們不應將此發現簡化為「烏賊會手語」,而應承認:人類正首次站在非人類語言系統的門口,看見一種與自身平行進化的智慧敘事方式。
當我們願意放下「唯有人類語言才是語言」的傲慢,我們將驚覺——
地球從未只有一種語言,
而宇宙,也從未只用聲音來說話。
(作者:霧宙)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獨家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