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畔漫步;沈週(1427-1509);中國,明代,約1487-1489年;冊頁;紙本水墨設色;查爾斯·朗·弗利爾捐贈,弗利爾美術館。 (圖:史密森尼學會)
圖片版權©️| 史密森尼學會
從音樂到戲劇,從烹飪到園林設計,吳門藝術家在各種創意表達形式上都表現出色。吳門藝術以富饒的蘇州及其周邊城鎮為中心,是明朝(1369-1644)中國文化的驅動力,其名稱源自於曾經統治該地區的一個王國。在眾多才華洋溢的蘇州藝術家中,最受同時代人和後世推崇的是詩歌、書法和繪畫。這些互補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統稱為“三絕”,被認為是文人表達的終極方式。
週六開幕的「以文繪事:明代士人藝術家」展覽展示吳門藝術作品,探討其意象、筆觸以及文字之間的關係。展品選自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美國吳門畫派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以及其他博物館和藏品。
澗畔漫步;沈週(1427-1509);中國,明代,約1487-1489年;冊頁;紙本水墨設色;查爾斯·朗·弗利爾捐贈,弗利爾美術館。 (圖:史密森尼學會)
展覽中將展出約二十多位吳門書畫家的作品,包括「明四大家」:沈週(1427-1509;作品見上文)、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和仇英(約1494-1552)。這四位大師代表了吳門畫派的兩大主要群體。湯和丘是職業藝術家,他們接受各種客戶的委託,並依靠作品謀生。沈和文是文人,或稱紳士藝術家,他們將「三圓」視為個人消遣和社交媒介。
當時,中國大多數職業藝術家作品風格精煉,偏好傳統文學和歷史題材,這些題材廣受大眾認可,深受大眾喜愛。而紳士藝術家則主要為彼此創作作品,他們的筆法和主題往往更加細膩,更具個人特色。詩歌是大多數文人藝術家進行社交的主要媒介,也是他們自我表達的首選方式。詩歌在整個展覽中隨處可見,它們時而啟迪人心,時而陪伴人心,時而與書畫作品相呼應。
來源: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文字畫:明代紳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