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版權©️王慧明
【新三才編譯首發】高度加工的包裝食品和飲料可能快速、便宜且美味,但新研究表明它們也可能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新研究發現,在深加工食品的頻繁食用者中,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可能增加50%,特別是當這些食品含有人工甜味劑時。
「鑒於我們對這些食物的了解以及飲食對情緒的重要作用,我們對這種關聯並不感到驚訝。」研究作者,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胃腸病學副主任、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安德魯.陳(Dr. Andrew Chan)博士說。
他說,問題在於「通常透過氫化等工業過程進行高度改變」的食品。
氫化是一種化學製造過程,可顯著增加食品中反式脂肪的含量。研究人員多次發現反式脂肪攝取與心臟病風險的增加存在著相關性。
該研究著眼於「深度加工」穀物食品、甜味零食、即食食品、甜點、醬汁、加工乳製品、鹹味零食、加工肉類、飲料和人造甜味劑。
陳補充道,此類食品「通常還含有色素、穩定劑和乳化劑等添加劑。例子包括大多數所謂的速食食品如零食、甜點和薯條。」
由於其他研究表明飲食會影響憂鬱症風險,陳和他的同事專門研究加工食品可能對憂鬱症風險的影響。
他們對2003年至2017年間參加護理健康研究II的近32,000名中年女性進行了調查。所有人一開始都被認為沒有憂鬱症。95% 的參與者是42歲至62歲之間的白人女性。
研究結束時,共有超過2,100名女性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如果使用不太嚴格的篩檢標準,這一數字會增加一倍以上。
研究發現,食用深加工食品頻繁排名前20% 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似乎也高出50%。
陳指出,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偏向深加工食品,不過他表示,這項研究的設計,使得我們的發現不太可能是由於憂鬱症本身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食物選擇。
儘管該研究表明深加工食品與憂鬱症之間存在關聯,但它並不能證明其因果關係。
無論是在食物或飲料中,只有人工甜味劑含量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每天吃的加工食品越多,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越大,」陳說。
但研究發現,那些在四年內每天減少至少三份深加工食品攝取量的人似乎降低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至於這些食物如何增加憂鬱風險,研究團隊表示,確切的機制仍不清楚。
然而,陳指出,「深加工食品與慢性發炎有關,這反過來又會導致多種潛在的不良健康影響,包括憂鬱症。」
他說,高度加工食品也會破壞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通過代謝作用產生會影響大腦情緒的活性蛋白質。
陳建議:「考慮到高度加工食品與多種不良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關聯,個人希望盡可能限制此類食品的攝取量。這或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且會帶來重要的好處,特別是對於那些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來說。」
聖路易斯營養顧問、營養與飲食學會前主席康妮.迪克曼 ( Connie Diekman)回顧了這項發現。
她說:「許多研究試圖找出憂鬱症的根本原因,結果往往顯示許多因素都存在相關性,尤其是在女性中。」「荷爾蒙、家庭和工作、財務、營養和許多其他因素都在起著作用。」
迪克曼指出,不良飲食或營養失衡會影響大腦和心理健康。但她補充說,要確定超加工食品和人工甜味劑所發揮的具體作用很困難。
迪克曼說:「大多數研究無法分辨單一食物或營養素如何影響整體健康,而不是包含這些食物的整體飲食的品質如何。」,「如果營養品質有限的單一食物取代了營養豐富的食物,問題很可能是整體飲食品質差,而不是單一食物造成的。」
迪克曼建議:「由於原因並不確定,所以我們首先要關注滿足營養需求。然後才能看看還有哪些地方可能需要改變。」
研究結果於 9 月 20 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
(編譯:王慧明)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