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传统中国民风民俗

援儒入佛:目連救母故事的真偽

李仲荃

2013年8月18日

AA

李仲荃

2013年8月18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3年8月18日

李仲荃

2013年8月18日

李仲荃

釋迦摩尼的弟子目連尊者號稱“神通第一”

【新三才綜合】目連故事和目連戲曲演出在中國流传广泛,特別是在南方的鄉村。這個故事結合儒家的孝道與佛教的輪迴和善惡報應觀,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推崇備至。它雖然有益教化,但是與佛教跳出紅塵、截斷世緣的要求有沒有衝突呢?


目連救母

通常流行的目連故事是這樣的: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農曆七月十五日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佛教節日盂蘭盆會。《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大同四年(538)最早開始了這一盛會,并且盛行至今。

最初盂兰盆节中,佛教僧众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的是釋迦佛、眾阿羅漢、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因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尊者也成為中元節超度儀式中民間奉祀的對象。


《佛說盂蘭盆經》的真偽

《目連救母》故事最早起源於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本经全文共八百余字,後來還有其他譯本《佛说报恩奉盆经》、《净土盂兰盆经》等。

明代創作刊刻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這些經卷與中國傳統儒家對孝道的強調非常一致,所以已經譯介,迅速流傳。很多僧眾用講故事的方式宣講佛教典故,名為“變文”。唐代敦煌變文寫本有《大目犍連變文》、《大目連變文》和《大目連緣起》等。明代戲曲作家鄭之珍著有傳奇劇作《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間,張照受命編撰大型戲曲作品《勸善金科》,成為清代宮廷的保留劇目。

但是《佛說盂蘭盆經》真的是釋迦摩尼佛所講內容的紀錄嗎?在印度和其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佛教經典中并沒有相應的文本,當年竺法護在中國西北地區翻譯佛經,也是輾轉經過不同國家不同語言媒介的傳播,與原始佛教的關係也已經難於查考。

從佛教教義本身來說,佛教修行要求僧人出家,與世間的一切斷絕聯繫。那麼修得羅漢果位的大目犍連又怎麼可能出於“孝”的觀念為救母而奔波呢?

儒、道、佛三教在幾千年中共同維繫了傳統中國的信仰和道德體系,但是真正的佛道修煉難免融入世俗的人情。傳統文人每每對此表示不屑,更傾向於針對個人內心的修行方式。在紛繁複雜的文化傳統中尋得真佛法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責任編輯:石振麟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