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综合整理】“锅巴菜”,更多的老天津人还是用爽亮的天津话管它叫作“嘎巴菜”,虽然叫“菜”,但它不是什么蔬菜,更不是什么餐桌上的用来饮酒下饭的菜肴,它是只有天津市才有的风味小吃,是天津人很青睐的一种早餐食品。
“锅巴菜”是由锅巴、卤汁、调料三部分组成:首先锅巴是用绿豆面和小米面按比例混合摊成薄煎饼,稍微晾干一些再切成柳叶条块;卤汁是用香油、姜末、葱花、大茴、桂皮等稍加酱油、天津甜面酱用水熬汤,汤的味道够火候了再用淀粉勾芡成稍微粘稠的状态,这样卤汁就做好了;调料主要是香菜、芝麻酱、酱豆腐汁、辣椒油、卤豆腐干切成的小丁块。
去吃早点时点一碗锅巴菜,卖早点的师傅会问一句“大碗小碗?”根据自己的饭量选择大碗的还是小碗的就可以,但天津人自己都有经验,上来就会很简洁的说清楚“来个大碗(或小碗)嘎巴菜”,然后早点师傅把锅巴和卤汁盛在碗里,撒上香菜末、卤豆腐干,淋上芝麻酱、酱豆腐汁,因为有人不爱吃辣的,所以加不加辣椒油或者加多加少它会问你一下。
把锅巴菜的调料搅拌均匀,配上油条或者烧饼,讲究些的还要在烧饼里夹几片酱牛肉,这就是一套很经典的天津早餐了。说起这个“锅巴菜”的历史,还有些渊源呢。
很多天津人的先祖是从山东迁移过来的,大家知道梁山好汉里有一个叫做“菜园子张青”的,他的后代也来到了天津,经营山东大煎饼为生,以地道的山东口味而闻名,这个煎饼铺子被张家后人世代经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代张老板的夫人姓郭,在娘家排行第八,所以都管她叫“郭八”。一次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想品尝一点地方特色食品,来到这家煎饼店吃煎饼,觉得煎饼挺干的顺嘴问了一下“有汤吗?”老板娘郭八也没有准备,慌忙之中就把一些煎饼切碎,撒上香菜、芝麻酱、酱豆腐汁类的调料,浇上一点汤就端上去了,乾隆一吃觉得味道很好,就问“这叫什么菜?”随从也不清楚这个吃法叫什么名字,因为是老板娘郭八做的就说这是“郭八菜”。后来皇帝派人给送来一些钱,当然远远高于自己的消费了,是要赏赐给张家夫妇的,差人还没进门就高声说道:“郭八呀,你的大福来了,快接皇上的赏赐吧!”
从此张家的这个煎饼店就改名叫作“大福来”了,而且是以卖乾隆皇帝吃过的“郭八菜”为主了,皇帝都说好吃了生意能不火吗,当然张家又经过摸索,把这个小吃做得更加精细考究,形成一整套制做标准和配方延续下来。因为切成条的煎饼与天津地区用面粉做的锅巴很类似,“郭八”的发音与“锅巴”在天津方言里很类似,所以叫做“锅巴菜”,只是天津人的发音是“嘎巴菜”。“大福来锅巴菜”成了享誉津门几百年的小吃,现在“大福来”已经发展成连锁经营,遍布津门大街小巷的“大福来”见证着“锅巴菜”的起源和历史,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听着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吃“锅巴菜”的时候还真的好像品尝出了历史的味道。
(责任编辑:香香)
Labor Day
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