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生長於深宮內院中,操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由於皇帝與平民實在太遙遠,民間傳說的帝王生活大多是類似「拿金鋤頭耕田」的離譜想像,不是坐在金鑾殿上接受三叩九拜,就是成天與妃嬪們廝混在一起。但究竟皇帝的一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呢?現有歷史文獻對清代帝王生活的記載最為詳細。
起床後,首先向長輩請安。
清代皇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約4到5點)就得起床,梳洗完畢後,第一個任務是去向長輩問安。而康熙王朝的請安時間較晚,約在巳時(約9到11點),雍正之下的皇帝每日起床後就得從養心殿趕往慈寧宮,向太后問安。
御膳房負責皇帝的日常膳食,后妃的膳食則有各宮膳房操辦。
卯時至辰初(約5到7點)是上早課、進早膳的時間。清代皇帝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皇帝的早課稱為「日講」,每日由選定的大臣主講儒家經典和《資治通鑑》等被認為有關國家治亂的典籍。上完早課後,皇帝才可以享用第一餐。這與常人一日三餐的習慣不同,滿清皇室只有清晨、午後兩頓正餐。正餐的分量相當驚人:乾隆皇帝的正餐多時有二十幾道菜。不過,宮廷菜譜樣式固定、常年不變,皇帝總想在菜譜外單點。而根據乾隆的膳單,他常吃的不過是豬肉韭菜烙合子、羊肉炒麻豆腐、炒雞蛋、蒸雞蛋糕、小蔥拌豆腐、拌茄泥、豆腐腦、面片湯等家常小菜。
用完了早膳後,皇帝就該著手工作了。在小說和影視劇中,最著名的參政方式是「早朝」:太監鳴鐘擊鞭,文武百官從等候的朝房魚貫而入、三呼萬歲,皇帝在金鑾殿上接收百官叩拜,宣布「有本早奏,無本退朝」,然後對大臣奏上的政事逐一做出裁斷。但這種描寫純屬虛構。歷史上最近似的製度是清代前期的「禦門聽政」,但地點在乾清門的門洞裡,而非堂皇的金鑾殿。太監會在門洞裡架設御座,官員在門外向皇帝匯報政事,程序極為簡單。
上奏本。
禦門聽政有兩方面內容:一是「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政事」,二是與大學士、學士一起集議處理折本,也就是那些皇帝覺得要再斟酌考慮而折上一個角的奏本,都會拿到第二天的御門聽政上討論。而順治時代,禦門聽政的時間在早課之前,百官紛紛表示過早起床影響工作,因此康熙帝才將之改到了辰時(約7點到9點)。但嘉慶以後,皇帝漸漸懶惰,所以禦門聽政便逐漸廢棄了。
另一項重要的政務是批答奏章。康熙、雍正、乾隆都親自批閱奏章,時常工作到深夜。雍正是著名的工作狂,每天要閱看的奏摺多達五六十件。他在臣下奏摺上的批語,有的竟比奏摺本身的文字還多。
慈禧酷愛看戲,德和園大戲樓系慶賀慈禧六十歲生日而修建。
工作到午時(約11點),就到了午休和第二次正餐的時間。正餐用畢大約是未時(約14點)。如果皇帝不繼續處理政事,就可以將下午作為休閒時間。每個皇帝的愛好各不一樣,例如康熙喜歡標榜自己好讀書,乾隆則以作詩氾濫著稱。不過,最熱門的宮廷娛樂還是看戲。宮內每月初一、十五演戲,過年過節,皇帝、皇后生日也要演戲,往往一演就是十幾天。皇帝平日想看戲還可以隨時傳喚演小戲。清宮內專門成立管理戲班的昇平署,特建了一批大小戲台。乾隆帝熱衷戲曲,為宮中添制了大批行頭和道具,還將戲劇內容繪成冊頁,以便隨時翻閱。
下午酉時(約17點),皇帝的娛樂基本結束,接下來有一頓小吃作為晚點。用完之後,就到了禮佛祭神時間。清宮內建有佛堂、道殿和薩滿祭祀場所。皇帝日常供奉禮拜,還經常舉行大型的祭典。源於滿族傳統的坤寧宮祭神是清朝皇帝日常的重要祭祀,皇帝幾乎每天都要親臨坤寧宮。
皇帝在戌初時分(約20點)就早早就寢了。按照清宮規定,只有幼年皇帝大婚典禮後,皇帝夫婦才能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共居三天,其他時間都必須各住自己寢宮。皇帝不能到妃嬪宮裡過夜,他要哪位妃嬪陪寢,就要在中午正餐時翻牌決定,而被召幸的妃嬪當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寢宮,但也不能整夜與皇帝共寢,只能在寢宮旁的圍房暫住。皇帝真正入睡時,只有隨侍太監能留在身邊。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