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編譯首發】1793年8月10日,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或譯盧浮宮;Musée du Louvre),敞開大門對民眾開放。過去600多年來,羅浮宮一直是法國君權體制下,權、錢和頹廢的象徵。法國大革命後,這一個皇家宮殿被沒收,成為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平等的體現。今天,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藝術品約7萬件,畫廊展場占地逾65萬平方英尺)和參觀人數最多(每年遊客880萬人,需員工2000人)。
這一個歷史逾220年的羅浮宮,有幾件鮮為人知的事︰

1. 羅浮宮原作為堡壘之用
羅浮宮在12世紀後期才開始走進歷史,當時的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或菲利普•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開始在巴黎西部邊界附近,沿塞納河岸建設了防禦工事,以防止來自北方敵人的入侵,此工事包括四周的護城河、城牆和四個角落的塔堡,其中心還有一座98英尺高的塔堡。
在14世紀,隨著巴黎城的擴張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菲利普統治時期的邊界,在巴黎郊區已經另建新的防禦工事,羅浮宮也不再負擔防禦任務。今日的遊客,還可以在這座13世紀建物中的Salle Basse 或Lower Hall,看到當年羅浮宮作為堡壘的遺蹟。

2. 菲利普的堡壘要讓路給皇宮
查理五世(Charles V)在14世紀第一次修改了羅浮宮的原始設計,但「百年戰爭」的支出讓他放棄了修改的計畫。而後續的國王則另覓他地居住,因此羅浮宮就被廢棄,直到1527年,當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為了建造出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下令將原始建物拆除。
事實上,弗朗西斯是一個思想開明的、喜好詩文的統治者,他協助法語的統一,他也是歐洲史上第一個和奧斯曼帝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君主,他和達文西的關係密切,除了大力資助藝術家,也說服國外的藝術家移居法國。羅浮宮在弗朗西斯時期,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擴張,邀請了歐洲頂尖的建築師,為羅浮宮添加幾十個新的側翼和獨立的建物,成為後世的畫廊和展館。

3. 羅浮宮一度被遺棄 任由荒廢
在凡爾賽宮的建成後,法國法院就從羅浮宮遷出,留下空蕩蕩的建築多年,導致它年久失修。而一些開放的附屬建物,則成了許多畫家、雕塑家、作家等藝文團體的聚集處。直到一個多世紀之後,波旁王朝的國王才再出資維護,並持續到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國主和家人被囚在鄰近的杜伊勒里宮(Tuileries Palace)為止。大革命後,新成立的國民議會決議把羅浮宮沒收,改為國家博物館,向民眾開放。 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才第一次對外開放,展出500多件繪畫和裝飾藝品,其中許多係由沒收皇室和法國貴族的收藏。

4. 蒙娜麗莎並非一直就在羅浮宮展出
許多達文西的作品最後都找到門路成為弗朗西斯一世的收藏,包括名畫《蒙娜麗莎》。據法國民間小道說,弗朗西斯甚至出現在達文西1519年過世時的床邊,他從助手中買下了《蒙娜麗莎》。然而,它並沒有被掛在羅浮宮的牆壁,而是在楓丹白露和凡爾賽宮等幾個皇宮中穿梭。一直到羅浮宮成為國家美術館,蒙娜麗莎才找到一個更長期的家。
但是,其中也有數次中斷:在拿破崙上台後,他曾經把畫掛到自己臥室的牆上;在普法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和上千名畫被移到一個秘密而安全的地點;在1911年,它失竊了,義大利籍的犯案者說是要把畫送回達文西的原生土地,此後兩年間,到羅浮宮的遊客,只能在原來的掛畫的地方,看到空蕩蕩的牆壁。直到2年多後畫被追回時,才在羅浮宮內長達50年沒有離開。直到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說服了法國官員,讓《蒙娜麗莎》到紐約和華盛頓展出作出博物館的超級特展。

5. 拿破崙將羅浮宮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
當拿破崙上台後,隨著他的大軍團(Grande Armée)橫掃歐洲大陸,羅浮宮成了大量軍事戰利品的收藏地,也就被拿破崙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館中的繪畫和雕像,有來自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成為羅浮宮外的凱旋門,另一座原本矗立在柏林勃蘭登堡門上方的御馬戰車雕像(Quadriga)也被拆下打包運到羅浮宮,但是並未展出。直到拿破崙在1814年下台,逾5000多件藝術品才歸還給失主,羅浮宮又恢復原名。

6. 羅浮宮在二戰期間成為納粹盜藏藝術品的中心
130年後,另一批大軍團(這次軍力是指向法國了)橫掃歐洲,羅浮宮的保護者開始匆忙地準備疏散宮中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首先要疏散的包括《蒙娜麗莎》等珍品,由30幾輛卡車組成的車隊,把這些價值連城的藝品運到法國鄉下一處私人莊園內。當德國佔領巴黎後,納粹官員命令羅浮宮重新開放。但是這只是一種故作姿態,因為牆上和走廊都已經是空蕩蕩的,剩下的都是那些很難移動的,有的雕像還是用厚重的麻布袋蓋住。
由於沒有藝術品可供展示,納粹決定把它作為整理沒收到的法國富人(主要是猶太人)的藝品和私人物品的作業中心,以便打包和運回德國。這項被稱為「羅浮宮封存」(Louvre sequestration)。納粹最終收集了6大房間的藝術品,但這並非二戰期間巴黎最大的藝術盜竊行為。
在戈林(Herman Goering)元帥的命令下,附近的法德波姆博物館(Jeu de Paume museum)就處理了成千上萬被沒收的藝術品的地方。其中有許多淪為納粹高官的個人收藏,而有些藝術作品被認為道德墮落(包括畢加索和達利的作品)而轉賣給非德國的收藏家,或是在1942年敗退前焚毀。
感謝一名扮演雙重間諜的博物館長,許多法德波姆博物館經手過的藝術品最後得以被追回。而拒絕和納粹合作的羅浮宮,在追回丟失的藝術品並不太成功。在納粹進入巴黎超過70年後,羅浮宮仍陷在史上最大的文化盜竊犯與不願意物歸原主的爭議中。
出處︰history 網站
責任編輯︰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