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漢世祖(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漢光武帝劉秀,諱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帝國的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為劉邦九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漢光武帝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英主之一 ,可以說,他光復漢室的功勞,不亞於任何一位帝王。因為他的武功卓著,如同漢武帝一樣,所以後人稱他為光武帝。
因善於接受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他對功臣加以愛護,有功之臣都被封了爵位,讓他們回到封地上享福,因為他怕這些人再任高官,犯了錯誤,受到處罰。從春秋以來,帝王功成名就後,又戮殺功臣的,不勝枚舉,可劉秀對功臣加以保護,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劉秀駕馭群臣的手段,正確恰當。劉秀的文臣武將,大都是豪強出身,他們得勢後,為了自己的利益,政府的法令很難執行。為此,劉秀也覺得為難,不嚴格執行法令,政局必定腐敗;執行法令,就要得罪自己的親屬和權貴們。劉秀對此處理得很得體:他除了自己嚴於律己外,對親屬和權貴們“恢弘大度,推心置腹”;他樹威的手段也十分巧妙,往往不是直接對當事人疾言厲色,而是旁敲側擊,或迂迴設問,或敲山震虎,或妙用類比,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不懾服的。他搞陽謀,不耍陰招。他講明措施,又捨身處地的解決實際問題。他絕不卸磨殺驢,絕不過河拆橋,更不恩將仇報。
劉秀以“延攬英雄,務悅眾心”而平天下。天下既定,“於是大饗將士,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恢弘大度,君臣無猜。而且不僅不徇私情,嚴懲貪官污吏,並且在封功臣、列侯的同時,就給他們敲敲警鐘。建武二年,劉秀特地下詔書,告誡功臣,意思是功臣們要想永遠保持高官厚祿的地位,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並蔭澤子孫後代,那麼就應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嚴肅謹慎態度,時時刻刻要恪盡職守,不得有半點放縱大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足以使功臣敬服。可見,劉秀的良苦用心,巨細周到,非同一般,做到威嚴所至,警戒有方。另為防開國功臣的“坐大”,將會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即“退功臣,而進文吏。鄧禹、賈復等開國元勛,體察上意,既“知帝偃干戈,修文德”,於是主動交出兵權。雖然解除了功臣的實權,實行了文治,但他不忘舊情,不時賞賜可觀的封地、民戶和錢帛給功臣;對於已衣錦還鄉,不再參與朝政的諸侯,時常派官員前去慰問,並把異域朝貢來的珍奇瑰寶、甘鮮美味,分賜給這些離職的功臣宿將,使其頤養天年,沐浴龍恩。
就算到了晚年,劉秀仍然孜孜不倦地處理著國家大事,不敢有絲毫懈怠。他雖然不能稱為“聖人”,但“英明君主”的稱號,則當之而無愧。
(作者:大力)
(責任編輯:大力)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