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传统中国民风民俗

古人冬天蓋什麼被子?

張均威

2016年11月28日

AA

張均威

2016年11月28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11月28日

張均威

2016年11月28日

張均威

隨著今(2016)年入冬後最強冷空氣來襲,晚上若沒有床厚被子恐怕就要凍壞了。在中國古代,人們冬天也蓋被子。只是古時並不流行叫『被子』,先秦時人們稱被子為『衾』、『裯』、『寢衣』等。中國人是從何時開始睡覺時蓋被子的?明羅欣《物原》稱『神農作被』。但這一說法並不可信,作為『覆體』的被子應該與『遮體』的衣著出現時間差不多,甚至更早些……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大?《論語》:『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根據北京日報報導,被子是『覆體之物』,它的出現是人類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標誌之一。早在先秦時期,被子已是大陸人普遍的睡眠用具。《詩經•國風•召南》中的《小星》一詩裡即有『肅肅宵征,抱衾與裯』的表述。這句話通俗說來就是:『天沒亮就要離開溫暖的被子外出了。』這裡的『衾』與『裯』皆為被子,裯是單被。

何謂『衾』?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衣部》釋之為『大被』。將『衾』與『被』互解,令人感覺有些繞,但此解釋至少說明在許慎生活的東漢,『衾』與『被』並不等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稱:『衾,廣也,其下廣大,如廣受人也。寢衣為小被,則衾是大被。』

『衾』與『被』的區別,還直接反映在厚與薄上。衾是厚被,裡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寢衣)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寢衣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於覆體的,故古人又稱寢衣為『小臥被』。

那麼,古人蓋的被子與今天一樣嗎?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像做衣服一樣『量體制被』。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鄉黨》裡有這麼一說:『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時要有小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以漢尺來算,其身高約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時代的周尺來算,身高也在1米91。據此可知,孔子蓋的被子應比一般人的大許多,長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寬?《漢書》:『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

古人蓋的被子有大小、厚薄之分,那麼,寬度是多少?

古人一般以『幅』來衡量布帛的寬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寬度單位。《漢書•食物志》記載:『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漢尺『二尺二』,相當於現代半米多一點。從史料記載來看,古人蓋的被子最小寬度為一幅。

據《太平御覽•服用部九•被》引謝承《漢書》:羊續『為南陽太守,以清率下。惟臥一幅布,敗,糊紙補之』。羊續是東漢官場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作為相當於今地級市市長的官員,其所蓋被子僅僅一幅寬,被子破了還用紙糊上,可見其清廉的程度。

一幅寬的被子應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況下短暫休息時覆體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單人被一般不會少於兩幅寬,雙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寬。也就是說,古人所蓋被寬在1米至2米之間,這與現代人所蓋被子的寬度差不多。

古今被子大小、寬窄有所不同,但形制都是一樣的,皆為標準的長方形,如果兩頭寬窄不等是不好的。《後漢書•桓任傳》記載:『任後母酷惡,常憎任,為作二幅箕踵被。』1米寬的單人被本來就不大,桓任的惡後媽還將被子做得前寬後窄(箕踵),根本沒法蓋。

在古代,能置辦一床像樣的被子並不容易,經濟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窮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連小被也置辦不起。但由於被子是禦寒之物,所以古代樂善好施之人常會在冬日給窮人『送衣送被』以表達關愛,現代流行的『送溫暖』一詞就是由此演繹出來的。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哭竹生筍』的主角孟宗是三國時吳國人,孟母很重視兒子的品德教育。據《太平御覽》引《列女後傳》,為了讓兒子與優秀學生多交往,孟宗的母親『作十二幅被』給兒子帶上。6公尺多寬的被子可謂超級大被,鄰居不明所以,孟母是這麼解釋的:『大其被以招貧生之臥,庶聞君子之言耳。』做一床大被讓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沒有被子的優秀學生與兒子一起睡,既幫了窮學生,又能讓兒子跟他們一起學好,孟母用心良苦!

古人結婚用被有什麼講究?《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當』,也是財富象徵之一。據《梁書•裴之橫傳》,裴之橫少年時不學好,其兄裴之高為了激勵他,有意做了一床窄小的被子給他蓋,且只給他吃蔬食。裴之橫發誓:『大丈夫富貴,必作百幅被!』後來,裴之橫果然發達了,真的做了一床百幅寬的被子。這床大被可謂『古代第一被』,放在今天可以上金氏世界紀錄了,只是不知道這麼大的被子怎麼蓋。

古人結婚用被也講究被幅,但更看重用料。有條件人家的被子用綾羅綢緞來做,所謂『錦被』、『綺被』、『羅被』都屬於這類高檔被子。據《太平御覽•服用部九》引《東宮舊事》,晉太子便有『七彩文綺被,又有絳文羅被』。太子結婚時還要給妃子準備:『彩柸文綺被一、絳具文羅一幅被一、絳羅文繡四五幅被一。』

結婚用被也叫『雙人被』、 『鴛衾』,俗稱『鴛鴦被』。東漢《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客從遠方來》的詩將其稱為『合歡被』:『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在當上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后時,她的妹妹趙合德送來了一批高檔用品,其中就有『鴛鴦被』、『鴛鴦褥』。

古代最著名的一床鴛鴦被是後蜀主孟昶的。據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鴛衾,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織成。』陶宗儀之所以記下孟昶這床鴛鴦被,是因為這床雙人被的形制很特別,古今僅見:『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如盤領狀,兩側餘錦則擁覆於肩。』把被頭挖成衣領樣,蓋在身上剛好露出兩個腦袋。

古代被子裡面填充何物?《遵生八箋》:『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

像今人一樣,古人居家也會準備冬夏兩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晉人陸雲在《與兄機書》裡記載,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遺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

夏被(單被子、小被子)與冬被一樣,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現在又稱『空調被』,房間開空調所蓋,避免受涼,而古時候有一種夏被真似空調被,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據唐蘇鶚《杜陽雜編》,這種空調被叫『神錦衾』,為大軫國所進貢:『神錦衾,冰蠶絲所織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龍文鳳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涼透體。』神錦衾所用蠶絲現在又叫『真絲』,是高檔被用絲,古人稱這種真絲被為『絲衾』。現代的『棉被』一詞在古時寫作『綿被』就是此原因。

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綿被的,窮人只能蓋『布衾』,而有錢人才用『絲衾』。在現代考古中,多有絲衾實物發現,如1970年發掘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不腐女屍,整個屍身包裹物多達20層,其中除了衣、袍外,還有4件絲衾,2件麻布單。

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製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與此有關連。

除了單被外,冬天禦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謂『被胎』。在沒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蘆花、楊柳絮、敝綿(真絲下腳料)、茅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箋•起居安居箋》『蘆花被』稱:『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

絮質量很差,『敗絮其中』一說就是這個意思。顯然,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溫暖的,特別是蓋得年頭一多,保暖效果會更差。唐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即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此外,古人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現代人喜歡的『鴨絨被』、『羊絨被』,在古人面前其實並不新鮮。

唐宋時,隨著造紙術的進步,人們又想到用紙來做被子,此即『紙被』。紙被以福建產質量最好,宋詩人陸游在收到朱熹從福建帶給他的紙被後特作《謝朱元晦寄紙被》一詩讚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如綿。』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後,棉花成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還因此出現了『彈棉花』這一行當。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