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史海鈎沉風雲人物

新三才精華回顧:戊戌年,回顧兩甲子前「戊戌變法」中真實的袁世凱

姜啟明

2018年2月22日

AA

姜啟明

2018年2月22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8年2月22日

姜啟明

2018年2月22日

姜啟明

【新三才精華回顧】袁世凱,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威名的人物,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數十載命運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許多的傳奇。然而這樣一位顯赫的人物,卻在1898戊戌年那場驚天動地「康梁變法」中成為了背負着種種的非議。那麼在那場本來可以改變中國近代史的變法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而袁世凱有在其中做了些什麼呢?

袁世凱發跡於朝鮮,最開始跟隨原叔祖父袁甲三的同僚李鴻章。甲午戰爭戰敗後,李鴻章的勢力元氣大傷,袁世凱也一落千丈,成為官場的開卻官員。於是乎他開始上下走動,交結各種人物,圖謀東山再起。當時朝廷上下在經歷甲午一戰後,對於中國傳統的陸軍失去了最後的信心。

於是乎,袁世凱似乎抓住了這一點就馬上撰寫編練新式軍隊的書籍,向各方呈送,最後被榮祿等人看中,負責新建陸軍組建的工作。也正是這一時期在天津練兵的時候,他結識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

袁世凱曾向光緒上書,建議變法。1895年夏,康有為第四次上書,都察院和康有為任職的工部都不肯傳遞,最後還是袁世凱通過督辦軍務處代遞的。維新派成立強學會,袁世凱是發起人之一。無可厚非的可以看出,袁世凱是支持贊同變法的。因為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也就等於支持了維新派,無論是忠君報國還是謀求個人發展,袁世凱和維新派混到一起去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1898年6月11日變法開展後,一會兒是禮部六堂官被革職,一會兒是幾天後譚嗣同等四位軍機章京頂替舊人上任,朝野紛紛擾擾。保守勢力接連受到魯莽的打擊,大驚,內心更加厭惡維新派。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有為等人「針鋒相對」,尋求軍事外援。這個外援就是天津的袁世凱。於是七月底,光緒皇帝召見了袁世凱,越級提拔為兵部侍郎,並賦予專管練兵大權。袁世凱非但沒有喜悅,反而在宮廷的各種眼光注視下驚得冷汗直流。維新派魯莽冒進至極,緊接着決定開懋勤殿,專預新政,企圖踢開軍機處,成立新的施政機關;八月初又召見伊藤博文,鼓吹任用甲午戰爭的仇敵為大清的客卿。維新派的手伸得太長、胃口太大了,保守勢力忍無可忍。既然維新派不客氣,保守勢力也要不客氣,要「刺刀見紅」了。

八月初三,御史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輕視太后重新訓政。保守勢力正式準備政變。有所預感的光緒皇帝在前一天(八月初二),給康有為密詔:「汝可迅速出外,不可遲延。」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分子接到詔書,痛哭失聲。他們沒有躲避,而是孤注一擲,決定通過軍事政變,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后交權。找誰的軍隊發動政變呢?康有為記得袁世凱曾寫信願意為維新「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當日夜裡,一身豪氣的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住的法華寺,假傳聖旨,要求老袁出兵殺榮祿,圍頤和園,廢黜慈禧。袁世凱又出了一身冷汗。他的新軍雖強,但周圍有軍力更多的其他部隊,況且小站離北京三百里路,長途奔襲頤和園無異於異想天開。總之,康有為等人的政變機會就像小孩子在做白日夢。

袁世凱明知不可為,但譚嗣同慷慨激昂,逼他表態,袁世凱不得不表態效忠光緒,擁護政變。當晚,譚嗣同和袁世凱沒有商定政變細節。八月初四,康有為離京而去,留在北京的譚嗣同、梁啟超和袁世凱還是沒商定政變細節。就在初四這一天(9月19日),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宣布將光緒由大內移駐瀛台。保守勢力提前開始政變了!

天津的榮祿擁護慈禧太后,一直關注維新發展。袁世凱突然受召入京,無由頭地晉陞兵部侍郎,讓榮祿疑惑重重。他調動軍隊,增兵天津加強防守,同時調兵到長辛店牽制小站新軍。最後,榮祿以列強出兵大沽口為由,急信袁世凱,要他迅速回防。袁世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初五乘車趕回天津的。

袁世凱出天津火車站,坐轎子來見榮祿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天色已晚,榮祿還是接見了他。榮祿和袁世凱兩人都心懷鬼胎,可誰也沒有談及政變一事。榮祿沒向袁世凱談及保守勢力的政變計劃,也沒問袁世凱和維新勢力的勾結。袁世凱是心急如焚,不知道如何談起。前兩日加授侍郎銜後,袁世凱按規矩到頤和園去向慈禧太后謝恩。袁世凱跪在地上,瞥見慈禧太后臉拉得很長。

她指着袁世凱問:「皇上問你『倘令汝統帶軍隊,汝肯忠心事朕?』你怎麼答的?」袁世凱愣住了,一時忘了自己怎麼回答的。慈禧冷笑一聲:「猴崽子,你說的是『一息尚存,必思圖效』,對吧?」袁世凱頓覺毛骨悚然。慈禧最後警告說:「要圖效大清朝廷,整陸軍,原是要緊,但皇上也太覺匆忙,我疑他別有深意,你須小心謹慎方好。下去吧!」袁世凱多日後怕,深感保守勢力的強大,極想把維新派要他出兵政變的事告訴榮祿,又不知如何開口。

一五一十地說吧,自己和維新派關係太深,難以洗清罪名;而且光緒皇帝似乎給了維新派密詔,這可是一把尚方寶劍啊!總之袁世凱顧慮重重。他知道榮祿肯定不是維新派的,但內心又有點捉摸不定維新派和保守派孰勝孰負。就在袁世凱故作鎮定,而拜訪榮祿的官員又不止一位。當時還有一位葉姓官員在場,袁世凱於是沒有示意榮祿要面對面密談。

一直到夜裡二更,袁世凱和榮祿不着實質內容的會談才結束。榮祿「留」袁世凱在府上住下,不讓他返回小站軍營。

八月初五,袁世凱什麼都沒和榮祿說。但是事後盛傳袁世凱當晚就將維新派的政變計劃向榮祿全盤托出,邀功請賞。傳說同時還說榮祿連夜乘坐專列,進京向慈禧太后報告。慈禧太后這才發動政變,鎮壓變法,血洗維新力量。這個說法越傳越廣,連教科書都如此記載。在其中,袁世凱是個可恥的告密者。

真實情況是袁世凱當夜根本沒想好怎麼述說情況,也沒找到機會告密–內心也有那麼一點猶豫要不要告密。除去袁世凱不說,有四大證據可以反駁主流說法。

首先,主流說法高估了清朝鐵路交通的能力。當時天津到北京的蒸汽火車運行要調動各個機關衙門,需要沿途各站的配合。就算榮祿深夜知道了政變計劃,要在幾個小時內調動整條鐵路線的人員和物資,開出專列,在天亮前趕到北京是不可能的。這還沒考慮上北京城宵禁的因素呢!

第二,宮廷制度規定榮祿不可能深夜闖宮求見太后。慈禧太后名義上已經歸政光緒,退居後宮了。她不能隨時隨地、直接無礙地接見朝廷大臣–更不用說在後宮深夜接見了。慈禧太后甚至都失去了直接接收大臣上奏的權力。幾天前,楊崇伊要求鎮壓維新的奏摺就是密奏,而且是通過慶親王奕匡帶入後宮轉呈的。即使榮祿一定要深夜闖宮,也一定要拉上奕匡。這又要大費周折,消耗時間。

第三,袁世凱回天津的第二天(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在早朝宣布重新訓政、囚禁光緒帝、捉拿康有為、康廣仁兄弟。當天早晨的上諭給康有為安的罪名是"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其中並沒有"軍事政變"的罪名。前兩項罪名只能讓康有為"交刑部按律治罪"。而軍事政變的罪名則可以一招置康有為等維新勢力於死地。保守勢力為什麼不用呢?因為他們還根本不知道維新當人有政變計劃。

最後,推翻袁世凱在初五告密的最有力的證據是,楊崇伊上奏後保守勢力就計劃政變了。榮祿作為保守勢力的核心成員,深知政變計劃已經在初四開始。

那麼,即使袁世凱將維新派的政變計劃全盤托出,也不會改變已經射出的政變利箭。因此根本不存在袁世凱告密引起保守勢力連夜政變的說法。那麼,難道袁世凱始終保守維新派的政變計劃嗎?不是的。他在第二天將計劃完全報告給了榮祿。

八月初六,楊崇伊奉命趕到天津宣讀北京政變、太后重新訓政的通告。榮祿從他那裡知道了袁世凱在北京的幾天和維新派交往甚密的情況,疑心大起,下令傳還在府上的袁世凱來見,同時「令衛兵夾道羅列」,務必要探清楚袁世凱的虛實。袁世凱已經知道慈禧太后提前下手,維新力量徹底失敗的消息,見到榮祿重兵羅列的架勢,內心恐懼,主動將三天前(初三夜裡)譚嗣同在法華寺的計劃完整道來。榮祿的幕僚在筆記中有「袁大哭失聲」,「跪求榮為作主」的記載。我們透過此等細節,可以想象當日的情景。

到最後,袁世凱還是背叛了維新派,告密了。但是他在初五告密還是在初六告密,是有重大區別的。關鍵是初六早朝,慈禧太后公開走回前台,鎮壓維新派,宣告戊戌變法的正式終結。袁世凱如果在之前告密,是賣友求榮、邀功請賞,是主動的;在之後告密,是已不可為、坦白自保,是被動的。「這樣看來,袁世凱的告密並非積極、主動,而是在他已聽到西太后訓政消息之後,怕受連累被懲罰,被動告密。」八月初七,楊崇伊攜帶榮祿寫好袁世凱告密內容的密折返京。慈禧太后大驚,在初九日再頒上諭逮譚嗣同等七人,開市大肆搜捕維新派,血腥屠殺。

摘自:《歷史中的疑難雜案》、《戊戌百年》

作者:林方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

【新三才精華回顧,為您精選、品味精華、回顧精彩,轉載請註明新三才】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