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1830~1904) 中國晚清大臣。字聲甫,號叔平、瓶笙,晚號松禪。江蘇常熟人。1856年(咸豐六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曆官署刑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是同治跟光緒皇帝的兩代帝師。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翁同龢並不以政績聞名,以書法著世,縱橫跌宕,為世所重。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極力主戰;中法戰爭中,支持劉永福,又終身與李鴻章有仇,處處刁難,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描寫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下聯「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現諸多疑竇,慈禧太后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力鬥爭。促進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翁亦扼殺自身的前途,罷職歸裏,死後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翁同龢之兄翁同書因在太平天國戰爭中“頌賊”等事,遭到曾國藩、李鴻章彈劾,翁同龢由此終身與李鴻章為仇,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主張的變科舉、重西法、練海軍、開鐵道諸事,處處遭到主持戶部的翁同龢掣肘,“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李鴻章認為中日實力相差懸殊,主張尋求國際調停,盡力避免戰爭。而翁同龢則極力主戰。七月十四日李鴻章電請從朝鮮撤兵,清廷不准。翁同龢力主添兵,“調東三省及旅順兵速赴朝鮮。”
八月一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十七日,翁同龢在軍機處閱李鴻章“電謂俄人有興兵逐倭之意”後,“力言俄不能拒,亦不可聯,總以我兵能勝倭為主,勿盼外援而疏本務。”九月十六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龢抨擊:“合肥(李鴻章)事事落後,不得謂非貽誤”,促使光緒帝頒諭“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十七日黃海海戰爆發,北洋艦隊損失慘重。翁同龢感到“鴨綠江一線可危,即渤海亦可危。”二十一日,建議“宜調東三省兵,而急設大糧台,派大員經理,又于鴨綠江岸築土炮臺等數事。”十月十四日,翁同龢得知英使歐格訥提出由列強聯合行動促成中日和議,但日本須索兵費的主張後,極為憤慨,當著慈禧太后的面“指陳歐使可惡”,力主繼續戰鬥。二十四日日軍第二軍在花園口登陸,次日第一軍強渡鴨綠江,連陷九連城、安東(今丹東)、鳳凰城等地。三十一日,翁同龢拜見光緒帝時即“力陳京師阽危情形,請勿再遲一刻。”十一月三日,翁同龢被補授軍機大臣。
八日,翁同龢知金州已失,旅順告急,即請派唐仁廉赴旅順增援,允之。二十二日旅順失陷,翁同龢“憤慮填膺”。當清廷派使赴日議和時,翁同龢等仍主張徵集湘軍,用劉坤一為統帥,以挽危局。清廷采其議,命劉為欽差大臣,節制關內外各軍。
光緒二十一年初,日軍加緊進犯,一月十日蓋平失陷。十四日,翁同龢對議和發表意見:“臣于和議向不敢阿附,惟茲事亦不可中止,使臣已遣而逗留,恐彼得藉口,且我之議和,正欲得其貪吻之所出,先作準備耳。幸少留意。”為鼓勵官兵奮勇作戰,翁同龢提出“懸破格之賞,不次之遷,以作將士之氣”的建議。榮成與威海南幫炮臺失陷後,翁同龢和感到“大局糜爛矣,焦灼憤懣 ,如入湯火。”二月二日威海衛城與北幫炮臺盡失,翁同龢發出“憤極愧極!寇深矣,若之何”的歎息。此時,他又得知清政府派赴日本談判代表,竟被無理驅往長崎的消息,又發出“近於辱矣”的慨歎。十三日,清廷改派李鴻章為赴日議和全權大臣。二十二日,光緒接見李鴻章時,軍機大臣中,孫毓汶認為“必欲以割地為了局”,翁同龢則力“持不可”。三月二日,李鴻章又談及割地事,翁同龢堅決反對,申明“臺灣萬無議及之理”。
四月三日,翁同龢悉李鴻章來電中的和約十條,愈感“胸中磊塊,未易平矣”。次日,翁得知光緒帝希望議和速成,再“力陳台不可失”,指出,如割台“恐從此失天下人心”。《馬關條約》簽訂後,翁同龢又“極言批准之不可速”。十九日,翁同龢收到丘逢甲等自臺灣來電,“字字血淚”,翁痛感內疚,發出有“無面目立于人世”之感。再次“力陳批准宜緩”,以求救急之法。此時上奏者甚多,其中“大率謂和約當毀”,翁同龢雖不贊成,仍認為“公論不可誣,人心不可失”。五月二日光緒帝批准《馬關條約》。八日,中日代表在煙臺換約。清廷決定限期割台。十七日,翁同龢“見台民公電,為之流涕”。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翁同龢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力主變法圖存。六月十六日慈禧令光緒下諭將翁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後,十二月四日,又奉朱諭,將翁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三十年(一九○四年)卒於家。宣統元年詔復原官,追諡“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