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編譯首發】4年前,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和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啟動了一個新專案,涉及14個國家100多名學者的網路。其目的是嘗試瞭解生活在動盪變革時期中國的個人的經歷,其中包括導致至少2,000萬人死亡的內戰以及鴉片戰爭。
在這些事件的陰影下,隱藏著宮廷、軍隊、藝術家、蓬勃發展的國際大都市和全球舞臺上傑出人物的故事,以下就是當時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物品和繪畫,曾在大英博物館中展出。
△ 羊皮紙上的彩色書法。北京,1806年。
1796年,清朝統治了全人類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是世界歷史上最繁榮的帝國之一。到1912年,它崩潰了,結束了大約2000年的王朝統治,取而代之的是現代中華民國。當時,滿清王朝受到內部起義和外國入侵的挑戰。儘管如此,19世紀仍然是一個文化創造力非凡、政治、社會和技術創新的時代。
△ 帶有蝴蝶圖案的女性紅色長袍。1895-1911年。
1796年至1912年間,滿清政府有6位皇帝先後在位,其中3位是成人即位,之後是3位孩子即位,由慈禧太后攝政。隨著滿族皇室越來越多地採用漢族文化,宮廷人物的形象發生巨大的變化。上圖這件紅袍繡有數十隻代表幸福的蝴蝶、祝願長壽的金色大字,以及寓意春天的梅花邊框。
△ 太平天國戰鬥場面,色彩繽紛的繪圖。
滿清王朝末期,戰事頻發,包括白蓮教起義(1774-1805)、新疆戰爭(1820年代和 1860年代)、太平天國內戰(1850-64)。此外,國際帝國主義帶來了鴉片戰爭(1840-42年和1856-60年)、中法戰爭(1884-85年)、中日戰爭(1894-95年)和義和團運動(1898-1900年)。動盪的局勢加深了緊張局勢、種族疏遠和資源衝突。1912年爆發的民間起義,結束了帝制時代。上圖描繪清朝對太平天國的最終勝利。太平天國是一個在南京建都,並試圖推翻滿清的基督教團體。
△ 婦女們看著窗外的秋景。任熊(約1823–1857)繪。
儘管滿清帝國在1800年代面臨著來自戰爭的巨大壓力,但山水畫、扇子畫和書畫專輯顯示,藝術傳統並沒有隨之衰落,而是與更「現代」的藝術並存。平版印刷等西方新技術,仍然受到傳統木版設計藝術家,以及沿海城市新雜誌與報紙的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家在展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次與公眾分享精美的物品。此次展覽的非凡創作中,還包括著名藝術家任熊的畫作(上圖)。
△ 精緻的藍色婦女頭飾。1800-1900年,中國。
到1850年代,中國人口達到驚人的4.5億,但平均壽命只有40歲。 為了逃離地方的衝突和尋找工作,許多人遷移到城市——上海等國際化中心出現了。雖然許多人的生活極其困難,但有些人卻享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婦女多半不被官方列入記錄,除非她們因丈夫或兒子的行為而出名。然而,仍有很多東西倖存下來,幫助我們重新想像當時女性生活的世界。例如上圖,這款發帶飾有珍珠、半寶石和亮藍色翠鳥羽毛鑲嵌的點翠。
△ 草笠、蓑衣和竹簍。中國,1800-60年。
代表數百萬不富裕的人是一項挑戰,因為倖存下來的人太少了。幾個世紀以來,農村農民和漁民一直穿著這種防水蓑衣,戴著這種草笠。在城市的搬運工、街道清潔工和勞工在內的窮人,也穿著這種服裝來抵禦惡劣天氣。蓑衣存在著地區差異,主要取決於當地可用的植物。 在南方,人們使用棕櫚葉或椰子纖維,在北方就用大米或小米代替。蓑衣是通過折疊多層稻草或樹葉,然後用稻草線,將它們縫合到上層而製成的。
△ 帶有花卉圖案的扇子。廣州,1800-40年。
直到1840年代,廣州是中國唯一開放國際貿易、且外國人可以居住的地方。廣州商人獲准與歐洲、美洲、日本、俄羅斯、南亞的商人和東南亞的僑民交往。
△ 閃亮的銀色打孔套裝。上海,1905 年。
不平等的《南京條約》(1842年)的簽署,導致更多的港口被強行開放、對外貿易。現代技術和運輸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工業,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電力和新郵政系統等發明,改變了人們工作和交流的方式。印刷媒體和外國書籍的翻譯,提供了通過旅行、工業和教育,開啟了解世界的視窗。
(作者:Jessica Harrison-Hall)
(文章來源:britishmuseum網站)
(編譯:白丁)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編譯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