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史海鈎沉名胜古迹

谜与传奇:敦煌莫高窟(组图)

Super User

2020年2月15日

AA

Super User

2020年2月15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20年2月15日

Super User

2020年2月15日

Super User

甘肃敦煌莫高窟每年接待超过几万多名游客洞窟瞻仰,洞窟中庄严神圣的佛 造像和壁画,以及代表天国语言的佛、菩萨手印,千变万化,丰富生动,散发着智慧的信息,向人们传递着天机,启迪悟性……也深深地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

莫高窟曾是修行的寺院

敦煌石窟是一个石窟群,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其中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坐落在面积尚不及1平方公里的一小片绿洲上。

莫高窟分北区、南区,北区主要是僧房和禅房,是过去的修行者打坐修炼、饮食起居的场所。南区保留了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造像2,400余身,是汇集绘画、雕塑、建筑及东西方文化的一座艺术宝库。

在中国古代,许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历代的统治者。莫高窟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曾经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众。

由于皇家没有直接开凿石窟, 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记载很少,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充满神秘色彩,给后人留下无数的传奇和无数的谜。

由三危山佛光点化而建

据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李怀让的碑记点出了莫高窟开窟的缘起,是说在公元366年,一个云游的和尚手执锡杖西行至三危山,忽见金光灿灿,形状如千佛闪耀。乐僔随即悟到这是佛光点 化,应在这里筑窟造像,广传佛法。于是,乐僔和尚凿建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不久,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禅师从东方而来,在乐僔的窟旁又开凿了一个洞窟。自此之 后,敦煌历经千年,营造不绝,到唐时便已有一千余龛。

佛像和佛像画是莫高窟永恒的主题

自古以来,信仰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信仰影响着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辉煌的石窟艺术展现给人的真实,是那些开窟者和供养人从心底流露出的对神佛的无限崇敬,是真正佛性的体现,及由此而产生的有着深邃内涵的信仰文化。由此,佛像和佛像画才成为莫高窟永恒的主题。

如莫高窟第259窟北壁东起第一龛佛像,薄薄的袈裟随身垂落,形象自在、超逸,神情慈悲而深邃;第248窟佛苦修像,将苦修者袈裟里边凸起的锁骨和凹陷的 肋骨也刻划出来;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龛上层思惟菩萨,姿态十分绝妙。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是一尊巨佛,在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狭长的空间里,佛头塑 成七米之大,脸容安祥,五官凝重,却使人感到佛的威严和佛法的博大。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萨、护法神的神态刻划得如此逼真,每一个细节又是如此绝妙,感染力极强。这种描绘生命真实的表现手法,绝非凭空想像。而简练精致、线条流畅的壁画,敦煌画工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也令人惊异。

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壮丽辉煌的佛国世界,这些绝非人世间所有的景象,虽在佛经中能找到些文字叙述,但若非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出来的。

对神佛的信仰 是无名工匠的动力

敦煌石窟的造像与壁画是个大型工程,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在这荒漠的戈壁滩上,用泥巴和岩石创造出辉煌,对创作者的脑力、体力是个考验。

敦煌石窟的开凿者多数没有留下姓名,开凿石窟的石匠画工们和供养人或来自中原,或来自西域诸国,他们或是平民百姓、高德大僧,或是朝廷管吏、来往商人…… 他们只留下辉煌的作品,身份却鲜为人知。

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207窟壁画上绘有一位画工的形象。一千年间,所有的画工都是在油灯照亮的一小块墙壁上作画的。幽闭漆黑的洞窟中,在被灯光照得忽 明忽暗、淡淡发亮的墙壁上,画工们画出那些令世人惊愕的壁画来。他们使用的工具,竟然只是简易的陶碟、木杆毛笔、油灯和粗糙的颜料。

莫高窟最北边是画工们居住的洞窟,十分狭小低矮,矮得只能藏身。外边是绝无人迹的戈壁滩。在洞中,孤独难耐,饥寒交迫,如身陷绝境。往往一个洞窟的壁画,需要几代画工才能完成。画工在洞窟里寿终是常有的事。

大漠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生活单调艰苦,若不是精神上的坚定信仰,很难使开凿者和修行者在这里留下来,忍受那沙漠中无边的寂寞。他们耗尽一生的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温饱才到这里作画造像吗?当然不是。

正如很多古代修炼人,他们钻到悬崖绝壁上的岩洞里去修行,修炼不出来,就得死里头,可见其修炼的决心与意志。他们相信还有比人间更美好的神佛世界,所以要努力修行,升华到那圣洁美好的天国世界。

在古代,佛像是相当神圣庄严的,对于佛的手印、姿势、手中信物、造像量度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对神佛信之笃笃的画工塑匠,是绝不会也不敢随心所欲、异想天开地信手刻画。出于对神佛的虔诚恭敬,许多画工塑匠真的会看到天上那艳丽细腻的色彩和闻所未闻的景物。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大概就是敦煌的修行者和敬仰神佛的工匠们的内在动力。他们抛却名利,在茫茫的荒漠中用这种方式苦修,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得到神佛的看护,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将一生心血凝聚在这些塑像和壁画上,无所谓名不见青史,给人留下这些无价之宝。

莫高窟地点的玄机

三危佛光点化了乐僔和尚,使浩瀚荒漠中从此有了莫高窟圣殿,不过,从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其蕴涵的玄机还不止于此。

莫高窟距敦煌古城约有30公里,在古代这个距离不算近,又是沙漠地带,真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似乎在告诉人们凡尘俗世到天国世界有多遥远。从任何一个繁 华的城市到敦煌,要经过酷热的戈壁滩,忍受满目凄凉的风沙和干燥恶劣的天气。神佛似乎在提醒每一位朝圣者要有艰辛的付出,才能见到庄严神圣的天国世界。

莫高窟作为一座沙漠中的寺院,还有鸣沙山、月牙泉相伴,但却是别具一格,举世无双。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神奇在于鸣沙山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始终碧波荡漾,清澈透明,风景十分优美,鸣沙山也不会因沙漠滑沙而高度降低。

沙山与泉水,本是相克不相生的冤家对头,泉水在沙漠之中实属罕见,能在沙山脚下与之共处,虽有鸣沙飞扬而一尘不染,且历经上千年经久不枯,实在令人惊叹不 已。可见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相互依存已超出人类的自然规律,真乃是神的造化,浑然天成。人只能顺应神的巧妙安排,方可领略这天地之作的奥秘玄机。

莫高窟地处荒僻的沙漠,远离中国历代的古都,正好满足古代的修行者要脱离世俗、出家为僧、隐于山林旷野的修炼形式,而且躲过了历史上朝代更迭的战乱和文化 宗教的变迁。同时,敦煌自古以来,从地方的官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到贫苦的老百姓,人们都笃信神佛,让这片土地得到神佛的庇护。

在当代,中国的考察组认为,由于当地降水少,空气相对湿度小,对壁画的损害也较小,加之在崖壁上开凿的方式,洞窟可以保持很好的恒湿,使得莫高窟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恒久地释放着神传文化的艺术光辉。

(责任编辑:肖凡)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