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传统中国天朝盛事

“免死金牌”其實是“必死金牌”?

張均威

2016年10月30日

AA

張均威

2016年10月30日

0
0
0
AA

139 閱讀

0
0
0
0
0
0
AA

2016年10月30日

張均威

139 閱讀
139 閱讀

2016年10月30日

張均威

139 閱讀

我們在古裝電視劇里經常聽到這樣一件寶貝——免死金牌。不管那個人犯下了怎樣的滔天大罪,好像只要有了這個寶貝,就能保住一條小命。那麼,傳說中的“免死金牌”真的能夠免死嗎?我們不妨穿越到古代,從那些實實在在的事例當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麼是免死金牌?

中國古代的免死金牌,直白一點說就是古代帝王頒發給臣子的一種特權證明,具有一定的契約作用。因為它最大的權限是可以免死,所以大家都習慣稱之為“免死金牌”。免死金牌最初並不具免死作用,所以初期的“鐵券丹書”是不能與“免死金牌”畫等號的。

據史料載,早在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後,為鞏固其統治,籠絡功臣,頒給功臣丹書鐵券,作為褒獎。當時的鐵券還無免罪和免死等許諾,僅作為一種富貴榮華的憑證,或是後代們封官加爵的一種重要信物。到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魏孝文帝頒發給宗室、親近大臣的鐵券則是作為護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齊梁陳四代,頒發鐵券已較為普遍。隋唐以後,頒發鐵券已成常制,凡開國元勛、中興功臣以及少數民族首領皆賜給鐵券,也給寵宦、宦官頒發鐵券。到宋元明清時期,鐵券的頒賜逐漸趨於完備。明代起就規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據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為七個等次,各依品級頒發給鐵券,不得逾越。

鐵券鐫刻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績;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後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免死金牌真的是金的嗎?

所謂“免死金牌”,歷史上倒是有這種東西,只是不是黃金鑄造的,免死金牌其實更多是免死鐵券。

鐵券的首創權屬於漢高祖劉邦。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帶着一幫窮哥們兒,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經過十多年的打拚,爬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兌現自己當年和弟兄們共保富貴的承諾,他給親近的功臣們頒發了免死鐵券,在堅硬的鐵鑄券書上用丹砂寫下這樣的誓詞:“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意思是說除非犯有謀大逆造反的罪名,功臣及他們的子孫可以憑“鐵券”免死若干次,這就是最早的“丹書鐵券”。隨着冶金技術的進步,唐朝以後,人們就不再用丹砂書寫,而是採用嵌金的辦法,把券文條款鑄成金字,嵌入鐵券,這可能就是以後戲曲、演義、小說中“免死金牌”的出處。為了防止偽造,當時的鐵券一般一分為二,左券頒發給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檢驗真假。不過,從現存最早的鐵券來看,至唐代後期,鐵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變,圓筒瓦形已為覆瓦狀,不再對分收藏。

免死金牌真的免死嗎?

未必。

據說,如今流傳下來的免死金牌只有5塊。這5塊之中,最早的免死金牌是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賜予越州錢鏐的。目前這塊免死金牌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塊免死金牌記載的主要內容是征討董昌的功績,並特別指出“卿恕九死,子孫三死”,也就是說,皇帝可以免錢鏐9次死罪,錢鏐的子孫也可以享受3次免死的權力。物以稀為貴,免死金牌也是如此。可是在明代初期,朱元璋登上帝位後,竟然一次性發了34張免死金牌。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了28個侯,而且每個人都賜了丹書鐵券,這次“批發”“免死金牌”,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是這些免死金牌也是徒有其名,皇帝要殺誰就殺誰。歷史並上沒有記載着哪位大臣犯大罪回家抱着一塊免死金牌就能保全性命的。相反,這些被賜予免死鐵券的開國大臣中,最後只有兩位得以善終,其餘皆守着免死牌被殺。

明朝的時候,大功臣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謀士,為明朝的建立立了大功。後來朱元璋也發了丹書鐵券給他。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跑?你跑得了嗎?沒幾年,因為胡惟庸造反,皇帝就硬說李善長是幕後黑手,全家都遭到了滅門之禍。

說到這裡有人就問了,水滸傳裡面的柴進拿着祖傳的免死金牌,活得多逍遙啊。但是,且不說水滸傳是小說,就算是在歷史上,宋代對大臣那是好得不得了,壓根也沒殺過幾個大臣。

二月河在《雍正王朝》裡面寫過,鄔先生和十三爺說,千萬不要當什麼鐵帽子王,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免死不免死的,和金牌根本也沒什麼關係,最終還是由掌權者決定,畢竟免死金牌的“解釋權”還是歸皇帝所有。

由此看來,只要存在真實的或可能的、哪怕是臆想的,會威脅到皇帝地位穩固,挑戰到帝王絕對權威的人和事,哪怕擁有再厚的功勞薄、再多的免死牌,都是無濟於事的。

(责任编辑:文恩)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